罪己纶言遍九州,桑榆虽晚尚堪收。
下山东诏争扶听,读奉天书有泪流。
加霍嫖姚冠军号,拜车丞相富民侯。
崆峒麦熟无人刈,何日王师且少休。
罪己纶言遍九州,桑榆虽晚尚堪收。
下山东诏争扶听,读奉天书有泪流。
加霍嫖姚冠军号,拜车丞相富民侯。
崆峒麦熟无人刈,何日王师且少休。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刘克庄的作品,属于《书事十首》的第二首。全诗通过对古人处理国事、教育民众、军事行动等方面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于理想政治状态和个人修养的向往。
"罪己纶言遍九州,桑榆虽晚尚堪收。"
这两句诗表明了诗人对于历史上那些能够自我反省并广泛传播其教诲的人物的赞赏。"九州"指的是古代中国的大致疆域,而"罪己"则是指自我检讨之意。桑榆虽晚,象征着即使到了晚年,也还能有所收获和成就。
"下山东诏争扶听,读奉天书有泪流。"
这里诗人描绘了一位官员或将领在完成任务归来时的情景,人们争相聆听他的教诲,而他自己则因读到皇帝的诏书而感动得泣不成声。这反映了古代士大夫对于天子的忠诚和敬畏之心。
"加霍嫖姚冠军号,拜车丞相富民侯。"
这两句诗中提到了几位历史人物,他们的名字被用来象征着不同的品质和成就。通过这些称呼,诗人在赞美那些能够带给人民富足、安宁生活的人物。
"崆峒麦熟无人刈,何日王师且少休。"
最后两句表达了对于理想社会的向往。在这样的社会里,即使是在边远地区(崆峒),农作物也能成熟而无人收割,这反映了一种和平安宁的景象。而"王师"指的是君主或军队,"且少休"则是希望他们能够得到片刻的休息。整体上,这两句诗表达了对和平时期的渴望,以及对于辛勤工作的人们能够得到休憩的美好愿景。
这首诗通过多个历史场景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于理想政治、个人品德以及社会和谐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