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西湖、段桥疏树。梅花多是风雨。
如今见说闲云散,烟水少逢鸥鹭。归未许。
又款竹谁家,远思愁□庾。重游倦旅。
纵认得乡山,长江滚滚,隔浦正延伫。垂杨渡。
握手荒城旧侣。不知来自何处。
春窗剪韭青灯夜,疑与梦中相语。阑屡拊。
甚转眼流光,短发真堪数。从教醉舞。
试借地看花,挥毫赋雪,孤艇且休去。
想西湖、段桥疏树。梅花多是风雨。
如今见说闲云散,烟水少逢鸥鹭。归未许。
又款竹谁家,远思愁□庾。重游倦旅。
纵认得乡山,长江滚滚,隔浦正延伫。垂杨渡。
握手荒城旧侣。不知来自何处。
春窗剪韭青灯夜,疑与梦中相语。阑屡拊。
甚转眼流光,短发真堪数。从教醉舞。
试借地看花,挥毫赋雪,孤艇且休去。
这首词作是南宋时期词人张炎的《摸鱼儿·寓澄江》,其中融合了对自然美景的描绘和个人情感的抒发,语言优美,意境深远。
“想西湖、段桥疏树。梅花多是风雨。” 这两句以“想”字起始,表达了词人对西湖美景的怀念之情。西湖乃是江南三大名湖之一,其美丽的自然风光历来为诗人墨客所青睐。而段桥、疏树则是西湖常见的景观。梅花在这里不仅是一种植物,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坚韧不拔的象征,尤其是在风雨中更加显得孤傲。
“如今见说闲云散,烟水少逢鸥鹭。” 这两句则转换了词人的情感,从怀念到现实的对比。闲云散、烟水都是描绘一幅淡远的山水画卷,但在这样的景色中,却少有鸥鹭相伴,反映出词人孤独的心境。
“归未许。又款竹谁家,远思愁□庾。” 这里,“归”字表达了词人的归隐之情,而“未许”则是对现实的无奈。接着,“款竹”二字生动地描绘了一幅亲手触摸竹叶的情景,竹子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君子的高洁品格。“谁家”、“远思愁□庾”则是词人心中的疑问和对遥远故乡的思念。
“重游倦旅。纵认得乡山,长江滚滚,隔浦正延伫。” 这几句表达了词人对故乡的深厚情感,即便是在重游中也感到疲惆不堪。长江在这里象征着历史的洪流和时间的无情,而“隔浦”则是空间上的隔绝,进一步强化了词人的孤独与怀旧之情。
“握手荒城旧侣。不知来自何处。” 这两句中,“握手”二字充满了对往昔友谊的怀念,而“荒城”、“旧侣”则是时间流逝后留下的空壳和回忆。“不知来自何处”则反映出词人对于现实生活中的迷茫与无助。
“春窗剪韭青灯夜,疑与梦中相语。” 这两句描绘了一幅静谧的夜晚景象。春夜剪韭(一种草本植物),在青色的灯光下,词人似乎与梦境中的自己对话,表达了他内心深处的寂寞和迷茫。
“阑屡拊。甚转眼流光,短发真堪数。” 这几句中,“阑屡”、“拊”字生动地描绘了一种手触物体的感觉。“甚转眼流光”则是词人对时间飞逝的一种感慨,而“短发”、“真堪数”则是在强调这种感慨。
“从教醉舞。试借地看花,挥毫赋雪,孤艇且休去。” 最后几句表达了词人对生活的放任态度,以及对美好事物的一种享受与追求。在这里,“醉舞”、“试借地看花”都是一种超脱世俗的生活态度,而“挥毫赋雪”则是词人对文学创作的热爱和执着。最后,“孤艇且休去”,则是在表达一种对未来不确定但仍将前行的心态。
这首《摸鱼儿》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精致描绘,以及对个人情感的深刻抒发,展现了词人张炎对于生活、友谊和文学创作的独到见解与感悟。
常虚西馆待高贤,一见襟怀两释然。
且叩真诠期进道,不论衰鬓逐凋年。
顽金在矿须当变,逸骥无鞭亦自前。
相叩屡辞虽未得,已齐朝市与林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