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颓然此秃翁,逢人何处托焦桐。
瘦筇短日柴荆外,万一山人不耳聋。
天地颓然此秃翁,逢人何处托焦桐。
瘦筇短日柴荆外,万一山人不耳聋。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老者在天地间孤独的形象,透露出一种深沉的寂寞与无奈。首句“天地颓然此秃翁”,以“颓然”二字生动地刻画了天地间的苍凉景象,与“秃翁”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老者的孤独与沧桑感。接着,“逢人何处托焦桐”,则进一步展现了老者在茫茫人海中寻求寄托的渴望,但又似乎找不到真正的归宿,流露出一种深深的失落与迷茫。
后两句“瘦筇短日柴荆外,万一山人不耳聋”,通过具体的景物描写,深化了主题。老者手持细瘦的竹杖(筇),在短暂的日光下徘徊于柴门之外,这一画面既展现了老者的孤独身影,也暗示了他生活的简朴与清贫。而“万一山人不耳聋”一句,则是诗人对老者内心世界的细腻捕捉,表达了即使在如此孤寂的境遇中,老者仍保持着内心的纯净与坚韧,不被外界的喧嚣所扰,不因生活的艰难而失去对美好事物的感知和追求。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老者形象的描绘,以及对自然景色的巧妙融合,深刻地揭示了生命中的孤独、追求与坚守的主题,充满了哲理意味和情感深度。
帝舜生于姚丘兮,地近夷而居东。
母握登感天瑞兮,漾祥光于大虹。
历山其所耕稼兮,陶渔皆有遗迹。
二女降于妫汭兮,百官备而景从。
大禹巡于釜山兮,会群臣而计功。
执玉帛者万国兮,戮后至之防风。
托菲饮以名泉兮,凿了溪而宅土。
发金简于石匮兮,藏秘图于山中。
望邑名夫虞姚兮,山灵护夫禹穴。
俨庙貌于千古兮,遗化被于无穷。
繄帝王之所在兮,宜风俗之近古。
习孝悌与勤俭兮,亦好逊而上忠。
客曰于戏大哉兮,又何可以比隆。
然有为者亦若是兮,岂无与舜禹之事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