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舜生于姚丘兮,地近夷而居东。
母握登感天瑞兮,漾祥光于大虹。
历山其所耕稼兮,陶渔皆有遗迹。
二女降于妫汭兮,百官备而景从。
大禹巡于釜山兮,会群臣而计功。
执玉帛者万国兮,戮后至之防风。
托菲饮以名泉兮,凿了溪而宅土。
发金简于石匮兮,藏秘图于山中。
望邑名夫虞姚兮,山灵护夫禹穴。
俨庙貌于千古兮,遗化被于无穷。
繄帝王之所在兮,宜风俗之近古。
习孝悌与勤俭兮,亦好逊而上忠。
客曰于戏大哉兮,又何可以比隆。
然有为者亦若是兮,岂无与舜禹之事同。
帝舜生于姚丘兮,地近夷而居东。
母握登感天瑞兮,漾祥光于大虹。
历山其所耕稼兮,陶渔皆有遗迹。
二女降于妫汭兮,百官备而景从。
大禹巡于釜山兮,会群臣而计功。
执玉帛者万国兮,戮后至之防风。
托菲饮以名泉兮,凿了溪而宅土。
发金简于石匮兮,藏秘图于山中。
望邑名夫虞姚兮,山灵护夫禹穴。
俨庙貌于千古兮,遗化被于无穷。
繄帝王之所在兮,宜风俗之近古。
习孝悌与勤俭兮,亦好逊而上忠。
客曰于戏大哉兮,又何可以比隆。
然有为者亦若是兮,岂无与舜禹之事同。
这首诗描绘了远古帝舜的生活环境和神话故事,展现了他与大自然的密切关系。开篇“帝舜生于姚丘兮,地近夷而居东”两句,直接点明帝舜的出生地点,并且强调其所处的地理位置,这样的描述增添了一种超凡脱俗的神秘色彩。
诗中多次使用“兮”字作为句末的语气助词,给人一种古朴而又优美的感觉。如“母握登感天瑞兮,漾祥光于大虹”两句,通过描写帝舜母亲感受到天赐之瑞,祥瑞之光照耀大虹(彩虹),隐喻了帝舜的神圣和非凡。
“历山其所耕稼兮,陶渔皆有遗迹”两句,则通过帝舜耕种山地和陶渔留下的遗迹,表现出帝舜与大自然的亲密联系,以及他作为古代圣明君主的形象。
“二女降于妫汭兮,百官备而景从”两句,讲述了神话中帝舜的两个女儿降临人间的情节,展现了帝舜的神性和威严。紧接着,“大禹巡于釜山兮,会群臣而计功”两句,描述了大禹(即大禹,也就是夏禹)巡视釜山,与群臣一起商讨治国之事,体现了帝舜与大禹之间的传承关系。
“执玉帛者万国兮,戮后至之防风”两句,通过描写万邦之君主持玉帛和后来者的防风之举,强调了帝舜的影响力和他在后世中的崇高地位。
接下来的“托菲饮以名泉兮,凿了溪而宅土”两句,通过描述帝舜享用美酒和凿山造宅的情景,再次突出了帝舜与自然环境的深厚联系,以及他作为圣君的生活方式。
“发金简于石匮兮,藏秘图于山中”两句,则描绘了帝舜使用金简(一种古代文书)和藏匿秘密图籍的情景,这些细节都在强化帝舜智慧与神秘的形象。
“望邑名夫虞姚兮,山灵护夫禹穴”两句,通过帝舜对远古城市的眺望和山灵守护他的居所,进一步突出了他与自然界的神圣联系。
诗尾“俨庙貌于千古兮,遗化被于无穷”两句,以及“繄帝王之所在兮,宜风俗之近古”两句,则总结了帝舜的形象和他对后世文化的深远影响,表达了诗人对于传统文化的尊崇和向往。
整首诗通过描绘帝舜的一系列神话故事和生活片段,不仅展现了古代圣君的超凡品质,而且也反映出诗人对传统美德的赞美,如孝悌、勤俭等,以及对忠诚品格的推崇。最后,“客曰于戏大哉兮, 又何可以比隆”两句,通过设问的方式,表达了诗人对于帝舜神话故事深刻影响力的认识和赞叹。
综上所述,这首诗不仅是一次对远古圣君形象的艺术再创造,也是诗人对于传统文化价值观念的一种美学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