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破乾坤古与今,一忧一乐见胸襟。
鬼神不爽几微监,幽室常如师保临。
君子固穷吾未得,哲人自静彼何心。
包羲不尽当年意,此地还须细细寻。
参破乾坤古与今,一忧一乐见胸襟。
鬼神不爽几微监,幽室常如师保临。
君子固穷吾未得,哲人自静彼何心。
包羲不尽当年意,此地还须细细寻。
这首诗《闲作四首(其二)》由明代诗人杨爵所作,展现了诗人对宇宙、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和独到见解。
首句“参破乾坤古与今”,开篇即揭示了诗人对宇宙古今变化的洞察,表明其思想的深邃与超脱。接着,“一忧一乐见胸襟”一句,通过对比忧愁与快乐两种情感状态,展现了诗人内心的丰富与平衡,暗示其在面对人生起伏时的从容与豁达。
“鬼神不爽几微监,幽室常如师保临”两句,进一步深化了对宇宙自然规律的理解,以及对内心世界的观照。这里运用了“鬼神”、“幽室”等象征性语言,表达了诗人对于自然法则的敬畏和对内心深处自我反省的重视,强调了内在精神世界的重要性。
“君子固穷吾未得,哲人自静彼何心”则将话题转向个人修养与境界追求。通过对比“君子”与“哲人”的不同状态,诗人表达了自己尚未达到理想境界的谦逊态度,同时也流露出对更高精神追求的向往与探索。
最后,“包羲不尽当年意,此地还须细细寻”两句,以古代圣贤伏羲为例,引出对自身及后世追求真理、理解宇宙奥秘的持续探索精神。这里的“此地”既指诗人所在之地,也暗含对后世学者的期许,鼓励他们深入研究,不断挖掘知识的深度与广度。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宇宙、人生、自我修养等多个层面的思考与表达,展现了诗人深邃的哲学思考、丰富的内心世界以及对知识探索的不懈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