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挑才扬,暨汉多书木。
才木虽不同,一音贯吴蜀。
大道无异同,奚庸析耳目。
千载觉者几,迩来帝锡福。
所知馀百人,宗祖慈湖麓。
天地吾施生,四时吾继续。
日月吾光明,变化吾机轴。
夫人同此机,宇内皆吾族。
惟日用不知,被褐而怀玉。
礼三百三千,是谁不备足。
父母谁不爱,弟幼谁不育。
事上谁不敬,对宾谁不肃。
步步在杏坛,句句香芬馥。
群峰穿白云,碧流响松谷。
谆谆帝诲我,敢不拱承嘱。
夙兴笔此诗,既复从首读。
此读人不闻,惟有庭前菊。
自古挑才扬,暨汉多书木。
才木虽不同,一音贯吴蜀。
大道无异同,奚庸析耳目。
千载觉者几,迩来帝锡福。
所知馀百人,宗祖慈湖麓。
天地吾施生,四时吾继续。
日月吾光明,变化吾机轴。
夫人同此机,宇内皆吾族。
惟日用不知,被褐而怀玉。
礼三百三千,是谁不备足。
父母谁不爱,弟幼谁不育。
事上谁不敬,对宾谁不肃。
步步在杏坛,句句香芬馥。
群峰穿白云,碧流响松谷。
谆谆帝诲我,敢不拱承嘱。
夙兴笔此诗,既复从首读。
此读人不闻,惟有庭前菊。
这首诗名为《偶书》,出自北宋时期的文学家杨简之手。全诗采用了古典诗歌中的七言绝句形式,语言质朴而意蕴深远,表达了一种超脱世俗、追求精神自由的心境。
开篇“自古挑才扬,暨汉多书木”两句,借用古人挑选贤才和树立碑文的典故,抒写了诗人对于历史文化传承的深刻认识。紧接着,“才木虽不同,一音贯吴蜀”表明尽管才能与物质载体各异,但同一声音可以跨越时空,传达至远方。
“大道无异同,奚庸析耳目”则是诗人对宇宙万象、天地不仁的感慨,同时也是一种超然物外的哲学思考。接下来的“千载觉者几,迩来帝锡福”反映了诗人对于历史长河中少数觉醒者所能获得的皇恩浩荡的理解。
“所知馀百人,宗祖慈湖麓”显示了诗人对身边人的关怀和家族血缘之情。以下四句“天地吾施生,四时吾继续。日月吾光明,变化吾机轴”则是诗人对于自然规律的顺应与认同,是一种道法自然、顺应天命的生活态度。
“夫人同此机,宇内皆吾族”强调了人类共享地球之美的理念。然而,“惟日用不知, 被褐而怀玉”则透露出诗人对于人们忽视生命中真挚与珍贵事物的深刻感慨。
“礼三百三千,是谁不备足。父母谁不爱,弟幼谁不育。事上谁不敬,对宾谁不肃”一段,通过对古礼仪之繁多、亲情之普遍以及待人接物之恭敬的提问,诗人实际上是在肯定这些社会关系和道德规范的普适性。
随后,“步步在杏坛,句句香芬馥。群峰穿白云,碧流响松谷”两联,则是对自然美景的描绘,其中“步步在杏坛”可能暗示着诗人对于学习和修身之地的追求与向往。
“谆谆帝诲我,敢不拱承嘱。夙兴笔此诗,既复从首读”表达了诗人对圣贤教诲的尊崇,以及创作过程中对于诗篇意义的深刻理解和反复咏味。
最后,“此读人不闻,惟有庭前菊”则是诗人在表达自己的孤独感受,同时也是一种超然世俗、与自然共鸣的情怀。
十三学剑耻专诸,十六挥毫赋子虚。
床前红粉床头酒,厩里骅骝邺架书。
悲风动地倾巢垒,旧国无家归燕子。
慷慨悲歌痛陆沉,重胝累茧徒为尔。
男儿无命不封侯,谁料衣冠变楚囚。
终离徽纆辞尘土,长恋龛灯作比丘。
同病相怜三十载,频年多难形骸在。
与君文酒共谈心,屑屑绪言殊未改。
我欲亲君且避人,时向招提寄此身。
绳床促膝常相对,同话三山海上尘。
深谷无炊烟,夕照返西峰。
草际隐茅舍,款户见一翁。
敛眸面尘壁,揖之前自通。
为言遭丧乱,少小儒且农。
公家税屡增,卖牛不足供。
失田兼鬻器,投老入蒿蓬。
短裋既无完,藜藿讵恒充。
老妻事辟纑,大儿行赁舂。
尝恐官吏役,追呼无所容。
上客倘归去,无令来者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