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机发问绝亲疏,法界明文本不殊。
厌苦群生含万像,归依大觉达三无。
莲开湛寂真如境,屋里空劳总是虚。
缘起性中平等用,直须乐道善心居。
随机发问绝亲疏,法界明文本不殊。
厌苦群生含万像,归依大觉达三无。
莲开湛寂真如境,屋里空劳总是虚。
缘起性中平等用,直须乐道善心居。
这首诗名为《缘识》(其六),出自宋代文学家赵炅之手。从内容来看,整首诗充满了深厚的佛法哲思和禅理。
"随机发问绝亲疏,法界明文本不殊。"
这两句表达了一种超脱世俗关系的境界,指的是在佛法的指导下,对待一切众生都能保持平等的心态,不因亲疏而有所差别。
"厌苦群生含万像,归依大觉达三无。"
这里描写了对世间众生的悲悯之心,以及引导他们走向佛法的愿望。"厌苦"指的是对痛苦的厌弃,而"归依大觉"则是指向往并追求最高的觉悟。
"莲开湛寂真如境,屋里空劳总是虚。"
这两句诗描绘了一种禅定的境界,莲花般的清净与静谧,如同佛教中所说的"真如"(即真实不变的本体)。而"屋里空劳"则暗示了世间的忙碌和虚幻无常。
"缘起性中平等用,直须乐道善心居。"
最后两句强调了因缘生起的一切现象,在佛法中都应被视为平等无二,而修行之人应当安住在这种平等的智慧和善良的心态中。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佛教理念的描绘,展现了一种超脱世俗、追求心灵觉悟的精神境界。
若或遇之阆风台,琼花作息虬为胎。
洞庭平掌高筵开,玉琴一抚天风来。
仙蛾如雪匝行杯,箜篌小部列屏障,且歌且咽羞迟回。
醉眠鹤背看尘宇,万梦如蚊月亭午。
月从天上照歌舞,人自人间梦凄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