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量红缕贯晶荧,尽道匀圆别未胜。
凿断玉潭盈尺水,琢成金地两条冰。
轮时秪恐星侵佛,挂处常疑露滴僧。
几度夜深寻不著,琉瓈为殿月为灯。
等量红缕贯晶荧,尽道匀圆别未胜。
凿断玉潭盈尺水,琢成金地两条冰。
轮时秪恐星侵佛,挂处常疑露滴僧。
几度夜深寻不著,琉瓈为殿月为灯。
此诗描绘了一串精美的念珠,通过对比和想象展现了诗人对佛教文化的深刻理解和艺术加工。"等量红缕贯晶荧,尽道匀圆别未胜"表明每一颗念珠大小均匀,光泽如同红色的丝线穿过晶亮的玉石,完美无瑕。"凿断玉潭盈尺水,琢成金地两条冰"则形象地描述了工匠对材料的精雕细琢,如同从玉中释放出清澈的泉水,将其雕刻得如同在地面上铺开的两条冰一般纯净。
"轮时秪恐星侵佛,挂处常疑露滴僧"这两句诗通过对时间和空间的巧妙运用,传达了一种超越世俗的宁静与神圣。诗人担心念珠上的轮回可能会被夜晚的星光所侵蚀,同时也担忧挂在特定位置时是否会有露水滴落,如同僧侣一般清净无为。
最后两句"几度夜深寻不著,琉璃为殿月为灯"表达了诗人在深夜中反复寻觅这串念珠的过程,而当他找到它时,它仿佛成为了由琉璃制成的殿堂和照亮心灵的灯塔。整首诗通过对念珠的描写,展现了作者对于精神世界的追求与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