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赠尹惺麓参知阅兵海上四首·其三》
《赠尹惺麓参知阅兵海上四首·其三》全文
明 / 董其昌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盐]韵

指顾风雷号令严,舟师一一应韬钤。

居然鞭石桥初合,底事燃犀怪不潜。

日射大荒明组练,烟消长岛晏闾阎。

即今拊髀勤当宁,九牧何人将略兼。

(0)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海上的阅兵场景,气势磅礴,充满了军事的威严与壮丽。首句“指顾风雷号令严”,以“指”和“顾”两个动作,生动地展现了指挥官的英姿,仿佛能指挥风雷,号令严明。接着“舟师一一应韬钤”一句,形象地描述了水军士兵们在严格的训练下,对指令迅速而准确的响应,展现了军队的纪律性和战斗力。

“居然鞭石桥初合”一句,运用了神话中的“鞭石成桥”的典故,象征着军队的行动迅速而高效,如同神力一般,将原本不可能的事变为现实。然而,“底事燃犀怪不潜”一句,却以反问的形式,引入了一丝神秘与未知,暗示了背后可能隐藏着更深层的意义或未解之谜。

接下来,“日射大荒明组练,烟消长岛晏闾阎”两句,通过自然景象的描写,营造出一种壮观而又和谐的氛围。阳光照耀在广阔的海面上,映照出军队的装备和士兵们的身影,如同织锦般美丽。同时,远处的岛屿在烟雾散去后,呈现出一片宁静祥和的景象,与前文的紧张气氛形成对比,增添了诗歌的层次感。

最后,“即今拊髀勤当宁,九牧何人将略兼”两句,表达了对当前局势的思考与期待。在国家安宁之时,抚髀(拍打大腿)表示反思与自省,同时也暗含对有能力统御全国、具备全面军事才能的人才的渴望。整首诗不仅赞美了军队的英勇与智慧,也体现了对国家和平与强盛的深深关切。

作者介绍
董其昌

董其昌
朝代:明

董其昌(1555—1636),字玄宰,号思白、香光居士,松江华亭(今上海闵行区马桥)人,明代书画家。万历十七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官至南京礼部尚书,卒后谥“文敏”。董其昌擅画山水,师法董源、巨然、黄公望、倪瓒,笔致清秀中和,恬静疏旷;用墨明洁隽朗,温敦淡荡;青绿设色,古朴典雅。以佛家禅宗喻画,倡“南北宗”论,为“华亭画派”杰出代表,兼有“颜骨赵姿”之美。其画及画论对明末清初画坛影响甚大。书法出入晋唐,自成一格,能诗文。
猜你喜欢

赠周居士

散发仍高坐,狂吟复倚楹。

官贫休问业,身老不求名。

早献长杨赋,曾观细柳营。

壮图今落莫,秋至独关情。

(0)

天宁寺海月楼

孤城晓日阑干近,万里春光烟雾开。

晴树直从天外见,乱山青自海门来。

翩翩鹳鹤平原下,杳杳帆樯极浦回。

自惜平生几图画,不知曾有此楼台。

(0)

贞妇

诗诵柏舟吟,琴弹别鹤音。

春来秋自去,宁肯负初心。

(0)

赴海宁崔指挥相邀马上赋此

红缨白马紫丝缰,路出山城踏晓霜。

潮涌沧溟声飒沓,日升旸谷影微茫。

青烟矮屋烧鹾灶,白日长堤捍海塘。

笑问侯家何处是,辕门细柳两三行。

(0)

寄张世衡

文穆公家四世孙,清朝今见几人存。

衣冠入市争投辖,风雨读书深闭门。

坐咏远山枫叶寺,归从新酒杏花村。

玉湾桥下莓苔路,应有徵贤故辙痕。

(0)

至正庚辛唱和诗得豺字

大千一尘劫,刀兵动三灾。

修罗抟日月,两间塞风霾。

举目何所见,莫非狼与豺。

生民饱汤火,像教沦灰埃。

世道既交丧,大块何为哉。

非仗威德尊,谁辟乾坤开。

南天埽一隅,清光濯人怀。

虽见旧时月,风波尚喧豗。

诸公赖经世,好为苍黎哀。

我将从此去,杖锡寻黄梅。

(0)
诗词分类
赠答 写雪 西湖 写水 生活 愤慨 忧国忧民 思亲 伤感 感慨 军旅 离别 乐府 壮志难酬 归隐 和诗 伤逝 泰山
诗人
陈炯明 俞律 蔡谔 何叔衡 柏杨 朱自清 谢觐虞 闻一多 徐特立 陈逸云 贾景德 司马迁 王昭君 扬雄 晁错 班昭 刘恒 刘秀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