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处秋深矣。望汀洲、萧萧芦苇,秋应在水。
雪正纷披霞错落,秋在枫林散绮。
漱泉石、秋声迸齿。
摇落江南杨柳岸,送燕山九月披裘至。
饶逸兴,云乡尔。有斜阳处西风里。
小桥横、琴樽逐谢,奚囊从李。
秋色二分馀几许,秋满寒山诗思。
正杖倚、推敲一字。
秋也何心秋著色,更宜人、浓淡谁为此。
青女力,霜华使。
何处秋深矣。望汀洲、萧萧芦苇,秋应在水。
雪正纷披霞错落,秋在枫林散绮。
漱泉石、秋声迸齿。
摇落江南杨柳岸,送燕山九月披裘至。
饶逸兴,云乡尔。有斜阳处西风里。
小桥横、琴樽逐谢,奚囊从李。
秋色二分馀几许,秋满寒山诗思。
正杖倚、推敲一字。
秋也何心秋著色,更宜人、浓淡谁为此。
青女力,霜华使。
这首清代词人鲍之芬的《金缕曲·和韵题问秋图》以秋意为线索,描绘了一幅江南秋景图。开篇“何处秋深矣”,引人思考秋意渐浓的所在,接着通过“汀洲”、“萧萧芦苇”和“秋在枫林散绮”的描绘,展现出秋水长天、芦花飘零和枫叶如火的鲜明秋色。词人又借“漱泉石、秋声迸齿”表达出秋天的清凉与宁静。
“摇落江南杨柳岸,送燕山九月披裘至”一句,将视线转向了江南的杨柳和北方的燕山,暗示季节的转换和游子的离愁。接下来,“饶逸兴,云乡尔”表达了词人对闲适生活的向往,以及对秋日美景的欣赏。
下半部分,词人聚焦于“有斜阳处西风里”的画面,小桥、琴樽、谢眺的典故和李陵的行囊,增添了浓厚的文化气息。他感叹“秋色二分馀几许”,秋意并未消减,反而在寒山中显得更深沉。最后,“秋也何心秋著色,更宜人、浓淡谁为此”表达了词人对秋色浓淡变化的赞美,认为是自然之力,尤其是“青女力,霜华使”——秋霜的使者,赋予了秋天独特的韵味。
整体来看,这首词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秋意的丰富层次,既有自然景色的描绘,也有诗人情感的流露,展现了词人对秋日的深深热爱和独特感悟。
高哉永阳山,清哉永阳水。
不须问芝岭,不须寻桃源,桃源芝岭近在永阳里。
此山朝朝暮暮有爽气,此水一点不受污泥滓。
黼冕峨峨尽周献,弦诵洋洋尚周礼。
员颅方趾天地间,靖献此心固何尔。
梅坡先生真绝俗,夜月清标照寒水。
年移物换耳不闻,不挠不污直如矢。
留远先生心更苦,风雪漫漫燕万里。
腴田好爵某不顾,携手河梁得鱼泚。
旸彼诸老皆典刑,三叹此邦皆俗美。
嗟哉世之人,醉中偷生梦中死。
高冈千仞亦陵迟,狂众一啜滔滔是。
如此衣冠古人物,直入画图播青史。
更有一事兴我闻,后生尚及见典刑。
兵戈生长三十载,豪杰岂必文王兴。
迩来童冠入小学,能文何啻百许人。
虽然文章亦未授,山深最喜习气淳。
万方飒飒声一概,此地未著裘马尘。
甘能受和白受来,岂有质实无其文。
古云变鲁可至道,百年正学亦失真。
尼山一何高,泗洙一何深。
圣门登临别是一般起,处处山水满我仁智心。
悠悠清泉涤我虑,飘飘长风吹我襟。
认取当年咏归意,与我同赋暮春吟。
《别永福诸友》【宋·熊鉌】高哉永阳山,清哉永阳水。不须问芝岭,不须寻桃源,桃源芝岭近在永阳里。此山朝朝暮暮有爽气,此水一点不受污泥滓。黼冕峨峨尽周献,弦诵洋洋尚周礼。员颅方趾天地间,靖献此心固何尔。梅坡先生真绝俗,夜月清标照寒水。年移物换耳不闻,不挠不污直如矢。留远先生心更苦,风雪漫漫燕万里。腴田好爵某不顾,携手河梁得鱼泚。旸彼诸老皆典刑,三叹此邦皆俗美。嗟哉世之人,醉中偷生梦中死。高冈千仞亦陵迟,狂众一啜滔滔是。如此衣冠古人物,直入画图播青史。更有一事兴我闻,后生尚及见典刑。兵戈生长三十载,豪杰岂必文王兴。迩来童冠入小学,能文何啻百许人。虽然文章亦未授,山深最喜习气淳。万方飒飒声一概,此地未著裘马尘。甘能受和白受来,岂有质实无其文。古云变鲁可至道,百年正学亦失真。尼山一何高,泗洙一何深。圣门登临别是一般起,处处山水满我仁智心。悠悠清泉涤我虑,飘飘长风吹我襟。认取当年咏归意,与我同赋暮春吟。
https://shici.929r.com/shici/nRFCU7h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