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父未椎前,谪仙已眼后。
芥蒂两不知,谁与辨是否。
他山石与磨,精制说宣和。
泛索称春酒,朱颜拚半酡。
亚父未椎前,谪仙已眼后。
芥蒂两不知,谁与辨是否。
他山石与磨,精制说宣和。
泛索称春酒,朱颜拚半酡。
这首诗《玉斗》是清朝乾隆皇帝弘历所作,以“玉斗”为题,通过对比和隐喻,展现了诗人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深刻洞察。
首句“亚父未椎前,谪仙已眼后”,以“亚父”和“谪仙”分别指代历史上的两位重要人物——范增和李白,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和历史人物的更迭。这里,“亚父”未及采取行动,而“谪仙”(李白)已经远去,表达了对历史人物命运的感慨。
接着,“芥蒂两不知,谁与辨是否”,通过“芥蒂”这一比喻,形象地描绘了历史事件中的矛盾和误解,暗示了真相往往被掩盖或误解。同时,提出“谁与辨是否”的疑问,表达了对历史真实性的探寻和对真相的渴望。
“他山石与磨,精制说宣和”,运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典故,比喻通过不同视角和方法的思考,能够揭示事物的本质。这里的“精制说宣和”可能是指通过精细的分析和阐述,能够达到和谐统一的理解,体现了诗人对历史问题深入剖析和寻求共识的态度。
最后,“泛索称春酒,朱颜拚半酡”,描绘了一幅轻松愉悦的画面,通过饮酒畅谈,表达了诗人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宽容态度,以及在历史长河中寻找共鸣和理解的愿望。这里的“朱颜拚半酡”意味着在欢聚中略带醉意,但不失清醒,寓意着在享受生活的同时,不忘对历史的反思和对未来的展望。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对比、隐喻和象征,展现了诗人对历史的深刻洞察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同时也表达了对和谐、理解和宽容的追求。
碧山绿水转逶迤,君家住处宛适宜。
春风绕屋杨柳树,为君争发艳阳时。
艳阳时节风光早,万叶千丝向人好。
何如遗恨武昌门,难同送别长安道。
拂烟照水更多情,枝间百啭有啼莺。
娇倾赵女筵前舞,思入燕姬笛里声。
白花撩乱波摇荡,密影芳阴自来往。
坐邀钓侣把长竿,行倩菱童棹孤榜。
记取前时亲手栽,丝丝叶叶费春裁。
愿得傍人莫轻折,岁岁年年春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