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池霜后净无萍,影落云天万里明。
敧柳渐疏风外影,过鸿遥曳塞边声。
萤光篝火寒无燄,蛩语机丝懒亦惊。
底事夜来清不寐,月明铃柝震高城。
一池霜后净无萍,影落云天万里明。
敧柳渐疏风外影,过鸿遥曳塞边声。
萤光篝火寒无燄,蛩语机丝懒亦惊。
底事夜来清不寐,月明铃柝震高城。
这首《秋夜》描绘了一幅宁静而深邃的秋夜图景。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将秋夜的静谧与凄美展现得淋漓尽致。
首句“一池霜后净无萍”,开篇即点明了秋夜的环境特点——霜后的池塘,水面上没有浮萍,一片清澈,暗示了夜晚的寒冷与静寂。接着,“影落云天万里明”一句,通过水面倒映的云天景象,进一步渲染了夜空的广阔与明亮,仿佛整个世界都被月光照亮。
“敧柳渐疏风外影,过鸿遥曳塞边声”两句,通过描写池边倾斜的柳树在风中的摇曳身影和远处飞鸿的叫声,不仅增加了画面的动态感,也赋予了自然景观以生命,使读者仿佛能听到风声、水声、鸟鸣声交织在一起的和谐乐章。
“萤光篝火寒无焰,蛩语机丝懒亦惊”则将视角转向更为细微之处,萤火虫在寒夜中微弱的光芒,篝火虽燃却已无焰,以及蟋蟀的低吟与织布机的轻响,共同构成了一个充满生机而又略带寒意的秋夜场景。
最后,“底事夜来清不寐,月明铃柝震高城”两句,以疑问的形式表达了诗人对夜深难眠的不解,同时也暗示了城中可能发生的某种事件,使得原本宁静的夜晚变得不寻常。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巧妙的布局,成功地营造出了一种既静谧又略带神秘的秋夜氛围,让人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季节更替带来的独特魅力。
万历癸丑岁,福清典春官。
炯然红纱眼,鉴此铁石肝。
后来迫退际,各各翔龙鸾。
岂伊议不合,遽开恩怨端。
逆珰肆虺毒,首尾深宫蟠。
弗击必为妖,击之善类残。
呜呼元臣心,独任万古难。
欲将绸缪计,静镇朝堂欢。
西溪杀我语,定知传者谩。
即使出公口,奚间平生欢。
君子与小人,区别如萧兰。
既云吾气类,忍作差池观。
光绪辛丑夏,积雨五月寒。
端午曰己巳,吊古增悲酸。
烂烂三百年,纸敝印未刓。
谁言制义浅,中有浩气盘。
师友何足道,所贵大节完。
怅望东林庵,弱植惭南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