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西鹦鹉到江东,养得经年觜渐红。
常恐思归先剪翅,每因喂食暂开笼。
人怜巧语情虽重,鸟忆高飞意不同。
应似朱门歌舞妓,深藏牢闭后房中。
陇西鹦鹉到江东,养得经年觜渐红。
常恐思归先剪翅,每因喂食暂开笼。
人怜巧语情虽重,鸟忆高飞意不同。
应似朱门歌舞妓,深藏牢闭后房中。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画面,讲述了诗人对一只远从陇西带到江东的鹦鹉的观察和感慨。诗中通过对鹦鹉养育过程的描述,以及它与人的情感交流,表达了诗人对自由与囚禁、自然与人为生活的深刻思考。
“养得经年觜渐红”一句,展示了鹦鹉在长时间的培育下羽毛逐渐变得鲜艳,生动地描绘出它在异乡的成长历程。然而,这种温馨的画面很快被“常恐思归先剪翅”一句所打破,揭示了鹦鹉内心深处对飞翔自由的渴望和对家园的思念。
“每因喂食暂开笼”透露出主人对于这只鸟儿的宠爱,同时也表明了对它不能长久放飞的无奈。这种情感交织在“人怜巧语情虽重,鸟忆高飞意不同”中达到了高潮,诗人深刻地认识到,尽管人类可能用温柔的话语和善待来表达自己的感情,但对于鹦鹉而言,它对蓝天白云的向往是无法被满足的。
最后两句“应似朱门歌舞妓,深藏牢闭后房中”则进一步强化了这样的主题。诗人将鹦鹉比作那些深居简出、失去了自由的歌伎,用以形象地说明即便是豪门富户中的乐子,也不得不面对被囚禁的命运。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鹦鹉的生动描绘,抒发了诗人对于自然、自由和生命本质的深刻思考,同时也映射出人类社会中个体与环境之间微妙而复杂的关系。
当年持节使,宽厚出诚心。
郡国承风远,朝廷注意深。
十行初下诏,四海望为霖。
几夜台星转,光侵九棘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