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村多竹屋,苫盖覆茅堂。
方寸还通笋,三竿巧称梁。
杀青交素桷,集翠映幽房。
槛带潇湘雨,檐栖嶰谷霜。
龙鳞枯柱坼,凤尾捲帘长。
北牖虚添簟,东篱竟作墙。
入椽风弄笛,巢燕粉拖篁。
袅袅烟笼户,萧萧月到床。
何烦题字去,应住此君傍。
水村多竹屋,苫盖覆茅堂。
方寸还通笋,三竿巧称梁。
杀青交素桷,集翠映幽房。
槛带潇湘雨,檐栖嶰谷霜。
龙鳞枯柱坼,凤尾捲帘长。
北牖虚添簟,东篱竟作墙。
入椽风弄笛,巢燕粉拖篁。
袅袅烟笼户,萧萧月到床。
何烦题字去,应住此君傍。
这首诗描绘了江边村落中竹屋的独特风貌,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竹在建筑中的广泛应用与自然融合之美。
首句“水村多竹屋”,点明了地点和主要特色——竹屋遍布水边村落。接着,“苫盖覆茅堂”描绘了竹屋的屋顶,以茅草覆盖,既实用又具传统美感。以下几句“方寸还通笋,三竿巧称梁”,通过“方寸”与“三竿”的对比,巧妙地展示了竹子在建筑结构中的运用,不仅美观,且富有功能性。
“杀青交素桷,集翠映幽房”两句,进一步渲染了竹屋内外的绿色氛围,竹影与屋内空间相映成趣,营造出一种静谧而生机勃勃的意境。“槛带潇湘雨,檐栖嶰谷霜”则通过雨滴与霜花的描绘,增加了画面的动态感与季节变换的暗示,使整个场景更加生动。
“龙鳞枯柱坼,凤尾捲帘长”两句,运用了比喻手法,将竹屋的某些部分比作龙鳞与凤尾,形象生动地表现了竹材的形态美与生命力。“北牖虚添簟,东篱竟作墙”则通过窗户与篱笆的描述,展现了竹在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角色,既实用又美观。
“入椽风弄笛,巢燕粉拖篁”两句,通过风吹竹叶的声音与燕子在竹林中穿梭的情景,进一步丰富了画面的听觉与视觉效果,营造了一种和谐共生的自然景象。“袅袅烟笼户,萧萧月到床”则通过烟雾与月光的描绘,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神秘的夜晚氛围。
最后,“何烦题字去,应住此君傍”两句,表达了诗人对竹屋的喜爱与赞美之情,认为无需额外装饰,竹本身便是最好的点缀,体现了对自然美的崇尚与追求。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竹屋及其周围环境的细致描绘,展现了竹在建筑与生活中的独特魅力,以及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深刻感悟与赞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