兽中有人性,形异遭人隔。
人中有兽心,几人能真识。
古人形似兽,皆有大圣德。
今人表似人,兽心安可测。
虽笑未必和,虽哭未必戚。
面结口头交,肚里生荆棘。
好人常直道,不顺世间逆。
恶人巧谄多,非义苟且得。
若是效真人,坚心如铁石。
不谄亦不欺,不奢复不溺。
面无吝色容,心无诈忧惕。
君子大道人,朝夕恒的的。
兽中有人性,形异遭人隔。
人中有兽心,几人能真识。
古人形似兽,皆有大圣德。
今人表似人,兽心安可测。
虽笑未必和,虽哭未必戚。
面结口头交,肚里生荆棘。
好人常直道,不顺世间逆。
恶人巧谄多,非义苟且得。
若是效真人,坚心如铁石。
不谄亦不欺,不奢复不溺。
面无吝色容,心无诈忧惕。
君子大道人,朝夕恒的的。
这首诗深刻地剖析了人类复杂的心性和行为,表现出诗人对人性的深切洞察。开篇即提出“兽中有人性,形异遭人隔”和“人中有兽心,几人能真识”,通过这种强烈的对比,揭示了人们外在的善良与内在的兽性之间的矛盾,以及这种矛盾如何使得真正理解他人的心思变得困难。
接着,“古人形似兽,皆有大圣德”一句表明了诗人对古代圣贤之德的赞扬,他们虽然外貌可能与众不同,但内在却拥有高尚的品格。相比之下,“今人表似人,兽心安可测”则表现出诗人对于现实中人们假面具下的真实心性的质疑和不满。
在随后的几句“虽笑未必和,虽哭未必戚。面结口头交,肚里生荆棘”,诗人进一步指出了人们表面的友好与内心的隔阂,以及这种外表与内里的差异如何导致了人际关系中的种种不顺。
“好人常直道,不顺世间逆。恶人巧谄多,非义苟且得”这几句则是对品德高尚之人的赞颂和对心术不正之人的批评,强调了真诚与虚伪的区别。
最后,“若是效真人,坚心如铁石。不谄亦不欺,不奢复不溺。面无吝色容,心无诈忧惕”一段话,诗人提出了自己的理想——成为一个真正诚实守信的人,内外如一,不为世俗所动摇。
整首诗最后,“君子大道人,朝夕恒的的”则是对君子之道的肯定和推崇,这种坚持自我、不随波逐流的大道,是诗人对于理想人格状态的向往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