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阳挂在闲庭院,下湘帘、写入花枝零乱。
悄拂茜罗裙,映碧波都满。
月里纤纤亲手揭,便一线纹销茵毯。
重掩,纵春人不隔,也愁凄黯。
刚把犀钩半上,只依他、绣榻铺成清簟。
额上片云来,蓦丝丝都暗。
才报内层红烛过,又几桁玉阶还见。
齐卷,怕房栊朱翠,画成消减。
斜阳挂在闲庭院,下湘帘、写入花枝零乱。
悄拂茜罗裙,映碧波都满。
月里纤纤亲手揭,便一线纹销茵毯。
重掩,纵春人不隔,也愁凄黯。
刚把犀钩半上,只依他、绣榻铺成清簟。
额上片云来,蓦丝丝都暗。
才报内层红烛过,又几桁玉阶还见。
齐卷,怕房栊朱翠,画成消减。
这首《真珠帘·帘影》描绘了一幅充满细腻情感与画面感的画面。诗人以“斜阳”、“湘帘”、“花枝”、“月”、“犀钩”、“绣榻”等意象,构建了一个静谧而略带哀愁的场景。
首先,“斜阳挂在闲庭院”,夕阳西下,余晖洒在空旷的庭院中,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又略显寂寥的氛围。“下湘帘、写入花枝零乱”,轻柔的湘帘缓缓落下,将夕阳的余晖映照在零落的花枝上,增添了几分凄美之感。这种景象仿佛是自然与人文的交融,既展现了自然界的美丽,也暗示了时光的流逝和生命的短暂。
接着,“悄拂茜罗裙,映碧波都满”,诗人通过细腻的动作描写,展现了女子轻拂罗裙的场景,映照在碧波之上,形成一幅动人的画面。这里的“茜罗裙”与“碧波”形成了鲜明的色彩对比,不仅增加了画面的层次感,也暗示了女子的娇美与青春。
“月里纤纤亲手揭,便一线纹销茵毯”,月亮升起,女子亲自揭开被褥,只见一线纹路在茵毯上显现,这一细节描绘了女子对生活的细心与温柔。通过“纤纤”一词,强调了女子动作的轻盈与优雅,同时也体现了她对美好事物的珍视。
“刚把犀钩半上,只依他、绣榻铺成清簟”,犀钩半开,绣榻上铺着清簟,这里通过“犀钩”、“绣榻”、“清簟”等物品,进一步丰富了场景的细节,展现了女子居住环境的精致与高雅。
“额上片云来,蓦丝丝都暗”,云朵飘过女子的额头,带来一丝阴暗,象征着情绪的变化或是外界环境的影响。这一句通过自然现象的描绘,巧妙地融入了人物的情感变化,使得整个场景更加生动。
最后,“才报内层红烛过,又几桁玉阶还见”,红烛燃尽,玉阶重现,这一转折既是对时间流逝的感慨,也是对生活循环往复的思考。通过“才”、“又”等词语,诗人巧妙地连接了两个场景,展现出时间的流转与生活的连续性。
“齐卷,怕房栊朱翠,画成消减”,最终,所有的帘幕都被卷起,但房栊(窗户)上的朱翠颜色似乎因时间的流逝而逐渐消减,这一句表达了对美好事物易逝的感慨,以及对岁月无情的无奈。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个充满情感与画面感的场景,展现了女子的生活状态与内心世界,同时也蕴含了对时间、生命、美的深刻思考。
退之作文自天巧,读者未免加人私。
纸尾连衔行雁鹜,同僚翻作刻木期。
句读中分肯趣短,一辈抱睨何多为。
自唐及今袭讹舛,文公有神应点嗤。
玉琢孤峰压富沙,人行峰顶步云霞。
溪流缓去几回曲,树色幽分无数家。
翠拂寒烟平似水,红飘霜叶远如花。
明朝重向城中望,对此孤峰应不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