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才记欲开时,芍药于今久离披。
可是山中无人到,花开花谢总不知。
牡丹才记欲开时,芍药于今久离披。
可是山中无人到,花开花谢总不知。
这首诗描绘了自然界的季节更替与生命的循环,通过对比牡丹与芍药的不同命运,以及山中无人的寂寥景象,表达了对生命短暂与自然规律的深刻感悟。
首句“牡丹才记欲开时”,牡丹作为春日的象征,刚刚萌发出开放的迹象,预示着生机与希望的到来。这里的“记”字,既指牡丹自身感知到春天的气息,也暗含了诗人对美好事物即将来临的期待与喜悦。
次句“芍药于今久离披”,芍药与牡丹并称“花中二绝”,但此时却“久离披”,意味着它已经凋零,不再绽放。这不仅是对芍药当前状态的描述,也是对生命易逝、繁华终将消散的感慨。
接着,“可是山中无人到”,点明了环境的孤寂与荒凉。在这样的背景下,无论是牡丹的盛开还是芍药的凋零,都显得格外孤独,无人欣赏或感知。这一句深化了主题,让读者感受到自然之美与人类情感之间的隔阂。
最后,“花开花谢总不知”,总结了前文的对比与思考。无论是牡丹的盛放还是芍药的凋零,都在无人关注的情况下默默进行,体现了自然界的生命循环与人类意识之间的距离。这句话蕴含了对生命意义的深思,即即使是最为绚烂的生命过程,也可能因缺乏关注而变得无足轻重。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比和象征手法,展现了自然界的生生不息与人类情感的相对孤立,引发了对生命价值和存在意义的哲学思考。
我昔庐山寻瀑布,香炉峰上披烟雾。
白云无事早知还,欲共渊明奋高步。
渊明醉石横溪边,九叠屏风三叠泉。
饮酒正怜重九日,闻钟忽悟远公禅。
吾心皎皎如秋月,照映寒潭无可说。
何妨变化若浮云,自有光辉含积雪。
沙门束教非高士,吾今况尚为人子。
养母宜耕十亩田,求人欲著三朝史。
简君旧赠庐山篇,庐山回首泪潺湲。
遗民此日成通隐,啸傲王侯亦偶然。
华姜本秦人,平生爱芦酒。
华山玉泉与醴泉,槐曲酿之尝在手。
截竹为筒一尺长,华夫相对吸天浆。
注以玉女洗盆水,糟中时有莲花香。
自到岭南芦酒少,荔枝龙眼甜难尝。
樽石先生知嗜好,惠我数罍手所造。
秦娥一笑忘他乡,粤客三杯通大道。
夫妇欢娱曾几时,一朝蕙草先秋萎。
中圣中贤我不忍,含哀久与杜康辞。
先生悯念黄泉下,芦酒今朝奠一斝。
馨香更用返魂烧,清冷如将甘露洒。
恍惚既醉朱颜酡,姗姗来迟可奈何。
意气未能忘赋客,精灵应解报恩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