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行访到螺山,树拥危楼昼不关。
供奉放来随处所,神仙流落在人间。
岂徒正殿惊番使,实有微辞讽玉环。
我亦牢骚托诗酒,肯骑鲸背一吟閒。
青山行访到螺山,树拥危楼昼不关。
供奉放来随处所,神仙流落在人间。
岂徒正殿惊番使,实有微辞讽玉环。
我亦牢骚托诗酒,肯骑鲸背一吟閒。
这首诗《太白楼》由明代诗人梁以壮创作,通过对太白楼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历史人物的深刻思考与感慨。
首句“青山行访到螺山”,描绘了诗人踏足青山,寻访螺山的情景,隐含着对历史遗迹的追寻和探索。接着,“树拥危楼昼不关”一句,生动地刻画了太白楼被树木环绕,白天似乎与外界隔绝的景象,营造出一种神秘而幽静的氛围。
“供奉放来随处所,神仙流落在人间”两句,借用了古代供奉神仙的传统,表达了诗人对于历史人物的敬仰之情,同时也暗示了这些历史人物虽已逝去,但其精神与影响却如同神仙一般,存在于世间,影响着后人。
“岂徒正殿惊番使,实有微辞讽玉环”则进一步揭示了诗人对历史事件的反思。通过“正殿惊番使”的典故,暗指历史上的重大事件或决策可能对国家或民族产生深远的影响;“微辞讽玉环”则是对某些历史人物或事件的委婉批评,体现了诗人对历史的深刻洞察和批判精神。
最后,“我亦牢骚托诗酒,肯骑鲸背一吟闲”两句,表达了诗人通过诗歌和美酒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和不满,拒绝随波逐流,坚持独立思考的态度。诗人愿意像骑鲸者一样,即使在吟诵中也保持清醒和独立,不为世俗所累。
整体而言,这首诗不仅展现了诗人对历史人物的敬仰和对历史事件的深刻反思,还体现了诗人独立思考、坚持自我、勇于表达的情感态度,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
自念老境今枯杨,徒顺儿辈求药方。
颇闻大药性炎燥,如燎于原其中藏。
是非海里石鼎煎,大药何适求云仙。
但传钟吕有妙旨,著在诗曲成华编。
诵之如射必中的,坚然不朽贯金石。
内外悉云妙在丹,吐纳何尝及津液。
此事知有行则差,种麻安得豆有芽。
北辕适楚每自失,复似入海欲算沙。
岂惟阮籍途穷哭,录录尚念太仓粟。
水云难访我辈人,风期讵知晋江客。
三百字与五千言,一指便到玄牝门。
它年肯约移玉趾,焚香促膝为细论。
浩气收还质无槁,有待斯言能却老。
小筑云卧天台山,再挂此冠供汛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