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公起东海,伯夷饿西山。
殷祀既革命,武王乃诛残。
如何叩马谏,英气凛莫干。
圣贤一出处,节义斯得完。
俯仰百世下,懿德两不刊。
呜呼振伦教,沉思良独难。
太公起东海,伯夷饿西山。
殷祀既革命,武王乃诛残。
如何叩马谏,英气凛莫干。
圣贤一出处,节义斯得完。
俯仰百世下,懿德两不刊。
呜呼振伦教,沉思良独难。
这首诗《感兴二十一首(其四)》由元代诗人叶懋所作,通过历史人物的故事,表达了对圣贤出处与节义之美的深刻思考。
首句“太公起东海,伯夷饿西山”以姜尚和伯夷两位历史人物开篇,姜尚在东海起事,伯夷在西山自食其力,形象地描绘了他们不同的人生选择和命运轨迹。姜尚辅佐周文王、周武王,最终成为齐国的开国君主;而伯夷则因反对商纣王的暴政,拒绝继承王位,最终选择了隐居自尽,体现了他们的高尚品德和坚定信念。
接着,“殷祀既革命,武王乃诛残”两句,提到了商朝的灭亡和周武王的崛起,暗示了历史的更迭和正义的胜利。姜尚作为周朝的功臣,见证了这一历史变革,而伯夷则坚守道义,不为权势所动,两人的行为形成了鲜明对比。
“如何叩马谏,英气凛莫干”描述了姜尚在关键时刻的谏言,他的勇气和智慧令人敬佩。“圣贤一出处,节义斯得完”强调了圣贤无论身处何种境遇,都能保持高洁的品行和坚定的节操。
“俯仰百世下,懿德两不刊”指出,尽管时间流逝,但姜尚和伯夷的美德依然熠熠生辉,不会被遗忘。最后,“呜呼振伦教,沉思良独难”表达了对圣贤之道的深深感慨,以及对其精神追求的难以企及。
整首诗通过对姜尚和伯夷的赞美,探讨了道德、节义与历史变迁之间的关系,展现了诗人对圣贤精神的崇敬之情,以及对人生价值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