趺坐得禅悦,任性非强同。
洗缁出太素,掉实归至空。
秋蟾灿天阙,濯魄冰壶中。
挹袖大罗女,鸾背金珑璁。
珠鬟润欲露,犀佩镇不风。
殊香讵尘有,微妙一息通。
元神顿超解,理障焉得蒙。
我亦学逃佛,色相惭未融。
安能逐莲社,脱屣匡庐峰。
培花三万本,坐啸随所终。
诗成看天色,碧远摇夕钟。
趺坐得禅悦,任性非强同。
洗缁出太素,掉实归至空。
秋蟾灿天阙,濯魄冰壶中。
挹袖大罗女,鸾背金珑璁。
珠鬟润欲露,犀佩镇不风。
殊香讵尘有,微妙一息通。
元神顿超解,理障焉得蒙。
我亦学逃佛,色相惭未融。
安能逐莲社,脱屣匡庐峰。
培花三万本,坐啸随所终。
诗成看天色,碧远摇夕钟。
此诗描绘了一位修行者在禅定中获得的超凡体验。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修行者从世俗解脱,进入至高无上的精神境界的过程。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如“秋蟾”、“天阙”、“冰壶”、“大罗女”、“鸾背”、“珠鬟”、“犀佩”等,营造出一种超脱尘世、纯净无染的氛围。
“趺坐得禅悦”,开篇即点明修行者通过正坐冥想,获得了内心的喜悦与平静。“任性非强同”,强调了修行者遵循本性,而非勉强合群,体现了自由自在的精神状态。“洗缁出太素,掉实归至空”,进一步描述了修行者从世俗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回归到最纯粹、最本质的状态。
“秋蟾灿天阙,濯魄冰壶中”,以“秋蟾”和“冰壶”为喻,象征着修行者的心灵如同清澈的水,不受外界干扰,保持纯净。“挹袖大罗女,鸾背金珑璁”,描绘了修行者与仙界的接触,仿佛与仙女共舞,乘坐鸾鸟飞翔于金光璀璨的仙境之中。
“珠鬟润欲露,犀佩镇不风”,通过珠饰和犀角饰品的描写,进一步烘托出修行者的高雅气质和内在的平和。“殊香讵尘有,微妙一息通”,表达了修行者超越了尘世的束缚,心灵达到了微妙和谐的状态。“元神顿超解,理障焉得蒙”,总结了修行者通过悟道,超越了理性的障碍,达到了心灵的解放。
最后,“我亦学逃佛,色相惭未融”,诗人自谦地表示自己虽学习佛法,但对色相的执着仍未完全消除,流露出对自我修行的反思。“安能逐莲社,脱屣匡庐峰”,表达了诗人不愿追随世俗的追求,渴望摆脱尘世的束缚,寻找心灵的归宿。“培花三万本,坐啸随所终”,预示着诗人将致力于培养内心的美好品质,直至生命的终结。“诗成看天色,碧远摇夕钟”,以自然景象结束全诗,寓意着诗人通过诗歌传达了对宇宙真理的感悟,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整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深邃的哲思,展现了修行者在追求精神解脱过程中的内心世界,以及诗人对这种精神境界的向往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