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曾珣五真图诗·其五第五图》
《曾珣五真图诗·其五第五图》全文
清 / 姚燮   形式: 古风

趺坐得禅悦,任性非强同。

洗缁出太素,掉实归至空。

秋蟾灿天阙,濯魄冰壶中。

挹袖大罗女,鸾背金珑璁。

珠鬟润欲露,犀佩镇不风。

殊香讵尘有,微妙一息通。

元神顿超解,理障焉得蒙。

我亦学逃佛,色相惭未融。

安能逐莲社,脱屣匡庐峰。

培花三万本,坐啸随所终。

诗成看天色,碧远摇夕钟。

(0)
鉴赏

此诗描绘了一位修行者在禅定中获得的超凡体验。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修行者从世俗解脱,进入至高无上的精神境界的过程。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如“秋蟾”、“天阙”、“冰壶”、“大罗女”、“鸾背”、“珠鬟”、“犀佩”等,营造出一种超脱尘世、纯净无染的氛围。

“趺坐得禅悦”,开篇即点明修行者通过正坐冥想,获得了内心的喜悦与平静。“任性非强同”,强调了修行者遵循本性,而非勉强合群,体现了自由自在的精神状态。“洗缁出太素,掉实归至空”,进一步描述了修行者从世俗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回归到最纯粹、最本质的状态。

“秋蟾灿天阙,濯魄冰壶中”,以“秋蟾”和“冰壶”为喻,象征着修行者的心灵如同清澈的水,不受外界干扰,保持纯净。“挹袖大罗女,鸾背金珑璁”,描绘了修行者与仙界的接触,仿佛与仙女共舞,乘坐鸾鸟飞翔于金光璀璨的仙境之中。

“珠鬟润欲露,犀佩镇不风”,通过珠饰和犀角饰品的描写,进一步烘托出修行者的高雅气质和内在的平和。“殊香讵尘有,微妙一息通”,表达了修行者超越了尘世的束缚,心灵达到了微妙和谐的状态。“元神顿超解,理障焉得蒙”,总结了修行者通过悟道,超越了理性的障碍,达到了心灵的解放。

最后,“我亦学逃佛,色相惭未融”,诗人自谦地表示自己虽学习佛法,但对色相的执着仍未完全消除,流露出对自我修行的反思。“安能逐莲社,脱屣匡庐峰”,表达了诗人不愿追随世俗的追求,渴望摆脱尘世的束缚,寻找心灵的归宿。“培花三万本,坐啸随所终”,预示着诗人将致力于培养内心的美好品质,直至生命的终结。“诗成看天色,碧远摇夕钟”,以自然景象结束全诗,寓意着诗人通过诗歌传达了对宇宙真理的感悟,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整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深邃的哲思,展现了修行者在追求精神解脱过程中的内心世界,以及诗人对这种精神境界的向往和追求。

作者介绍
姚燮

姚燮
朝代:清   字:梅伯   号:复庄   籍贯:浙江镇海(今宁波北仑)   生辰:1805—1864

姚燮(1805—1864)晚清文学家、画家。字梅伯,号复庄,又号大梅山民、上湖生、某伯、大某山民、复翁、复道人、野桥、东海生等,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县)北仑区人。道光举人,以著作教授终身。治学广涉经史、地理、释道、戏曲、小说、红学、诗歌、书画。著有《今乐考证》、《大梅山馆集》、《疏影楼词》等。
猜你喜欢

闻琵琶方响成二绝·其一

赤乌宝女眩新妆,九酘霞浆肯见觞。

但听琵琶喧啄木,谁知捍拨是龙香。

(0)

重访白右

长安唯白石,与我最相关。

每到难逢面,翻思懒下山。

欲归愁路远,小住待君还。

尽日看幽桂,无人似我闲。

(0)

杂诗

下竺山前打一遭,丁宁门子看溪桥。

恐惊绕涧梅花落,莫遣行人语笑高。

(0)

小峰行乐却望北山

霜高群木落,湖上数峰秋。

野笛归牛径,烟蓑宿鹭洲。

望中多隐约,佳处小迟留。

百岁无虚日,能堪几度游。

(0)

咏竹拂子谢潘可大

天封竹拂子,赠我意何勤。

白马惟馀鬣,苍蝇合避人。

柄双疑共产,身粉止留筋。

可鄙棕毛贱,堪同麈尾珍。

书斋添道气,入室许嘉宾。

(0)

太虚无朕兆,因物见形声。

入竹须抢地,驱潮欲打城。

八方随气转,万里扫尘清。

谁道鹏抟壮,反从虎啸生。

(0)
诗词分类
怀远 托物言志 七夕节 乐观 地点 抒情 赠答 写雪 西湖 写水 生活 愤慨 忧国忧民 思亲 伤感 感慨 军旅 离别
诗人
朱淑真 严遂成 虞集 龚诩 吴文英 卢纶 王柏 方孝孺 刘长卿 谢翱 权德舆 皎然 徐祯卿 姚合 宋琬 张元干 谢薖 李希圣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