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枕绳床午梦闲,簿书迎送不相关。
簟纹净滑摇湘水,炉气氤氲起博山。
六载劳薪翻自哂,百年倦鸟亦知还。
夷犹孤棹便疏懒,岂合追随玉笋班。
石枕绳床午梦闲,簿书迎送不相关。
簟纹净滑摇湘水,炉气氤氲起博山。
六载劳薪翻自哂,百年倦鸟亦知还。
夷犹孤棹便疏懒,岂合追随玉笋班。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悠然的生活画卷。诗人以“石枕绳床午梦闲”开篇,生动地勾勒出午后休憩的场景,石枕和绳床营造出一种简朴而舒适的氛围,午梦的悠闲与外界的喧嚣形成鲜明对比,展现出内心的宁静与超脱。
接着,“簿书迎送不相关”一句,巧妙地运用了拟人化的手法,将日常事务比作“迎送”,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官场事务的淡然态度,进一步凸显了其内心的平静与超然。
“簟纹净滑摇湘水,炉气氤氲起博山”两句,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室内环境的雅致与和谐。竹席上的纹理仿佛流动的湘水,给人一种清凉舒爽之感;炉中升起的香烟如同博山般缭绕,增添了几分文雅与神秘。这两句不仅展现了诗人的审美情趣,也暗示了他追求的精神境界。
“六载劳薪翻自哂,百年倦鸟亦知还”则表达了诗人对过往岁月的反思与感慨。六载的辛劳生活让他不禁微笑自嘲,而“百年倦鸟亦知还”则借用了“倦鸟知还”的典故,寓意人生终归要回归本真,寻找心灵的栖息之地。
最后,“夷犹孤棹便疏懒,岂合追随玉笋班”两句,诗人以“孤棹”自喻,表达了自己不愿随波逐流、追求名利的心态,宁愿保持独立与自由,享受简单而真实的生活。同时,也流露出对官场生活的疏离感,以及对真正自我价值的追寻。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日常生活场景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超脱世俗、追求内心平和与精神自由的心境,语言流畅自然,情感真挚深沉,具有很高的艺术感染力。
傲睨公卿二十年,东来西去只悠然。
白知关畔元非马,玄觉壶中别有天。
汉帝诏衔应异日,梁王风雪是初筵。
临行不惜刀圭便,愁杀长安买笑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