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齐耻周粟,高歌诵虞轩。
产、禄彼何人,能致绮与园。
古来避世士,死灰或馀烟。
末路益可羞,朱墨手自研。
渊明初亦仕,弦歌本诚言。
不乐乃径归,视世羞独贤。
夷、齐耻周粟,高歌诵虞轩。
产、禄彼何人,能致绮与园。
古来避世士,死灰或馀烟。
末路益可羞,朱墨手自研。
渊明初亦仕,弦歌本诚言。
不乐乃径归,视世羞独贤。
这首诗是北宋文学家、书画家苏轼(苏东坡)的作品,风格上承自唐诗的豪放与宋诗的情感细腻。在这短小的七言绝句中,诗人通过对古代避世者生平的反思,表达了自己对于个人操守和社会价值观的深刻思考。
"夷、齐耻周粟,高歌诵虞轩。" 这两句点出了历史上的几位著名隐逸,他们或为了保持自己的清白,或出于对政治环境的不满,选择了逃离世俗。"产、禄彼何人,能致绮与园。" 描写的是这些避世者尽管生活简朴,但依然能够自得其乐,享受田园之美。
"古来避世士,死灰或馀烟。末路益可羞,朱墨手自研。" 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于那些能够坚守自己操守,即使身处困境也不为世俗所动摇的隐逸的赞赏。而"末路益可羞"则透露出一种悲凉,似乎在说即便到了生命尽头,这些避世者也依然保持着自己的尊严。"朱墨手自研"则是对自己的一种期许,即使身处逆境,也要不断磨练自己的品格和修养。
"渊明初亦仕,弦歌本诚言。不乐乃径归,视世羞独贤。" 这两句引用了历史上著名的隐逸、文学家嵇康(又称渊明),他曾经出仕但最终选择归隐。诗人借此表达了自己对于那些不愿意在污浊的世界中沉沦,坚持个人的正直与高洁的赞美。
整首诗通过对历史上避世者的回顾和思考,表达了诗人对于个人操守、精神独立以及对社会价值观的深刻反思。它不仅展现了苏轼的文学才华,也透露出了他内心对于理想与现实冲突的复杂情感。
昔年摩竭令,今日孰知恩。
句外潜心体,言前密意论。
松风清宇宙,桂月曜乾坤。
出户虽无往,争如静掩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