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台舒野望,依约见松门。
唐代高僧寺,宋朝丞相坟。
溪光晴泻远,野色晚来昏。
山路歌声绝,樵归烟火村。
岩台舒野望,依约见松门。
唐代高僧寺,宋朝丞相坟。
溪光晴泻远,野色晚来昏。
山路歌声绝,樵归烟火村。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富有历史感的画面,通过对比唐代高僧与宋朝丞相的遗迹,以及自然景色的变化,展现了诗人对历史与自然的深刻感悟。
首句“岩台舒野望”,开篇即以“岩台”为立足点,展开广阔的视野,暗示了诗人身处高处,能够俯瞰四周的景致。接着,“依约见松门”一句,将视线聚焦于远处的松林,松门作为背景,既增添了画面的层次感,也隐含着历史的痕迹,仿佛在诉说着过往的故事。
“唐代高僧寺,宋朝丞相坟”两句,直接点明了历史的变迁,高僧寺与丞相坟作为历史的见证,不仅代表了不同朝代的文化与人物,也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世事的更迭。这种对比手法,使得诗歌具有了深邃的历史感和哲思性。
“溪光晴泻远,野色晚来昏”描绘了自然景色的动态变化,晴朗的溪水在阳光下流淌,展现出一种宁静而明亮的美;而当夜幕降临,野色渐暗,又带来了一种沉静而略带忧郁的氛围。这种由明转暗的变化,不仅反映了自然界的规律,也映射出诗人内心情感的波动。
“山路歌声绝,樵归烟火村”则进一步深化了这种情感的表达。山路寂静,只有偶尔传来的歌声,但随着歌声的消失,诗人似乎感受到了孤独与寂寞。而“樵归烟火村”则以温暖的景象收尾,虽然充满了生活的气息,但也暗示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存,以及对简单生活状态的向往。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巧妙的对比,展现了诗人对历史、自然和生活的深刻思考,以及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与珍惜。
平生未识郑公面,每日闻名几数遍。
手提巨斧擘山灵,更向天门穿一箭。
箭射垂杨百步遥,中原鞭弭递相骄。
独捧金盘满盛血,十九人咸听我招。
招之亦何为,斯文久欲衰。
宋人曾失足,元氏更崩驰。
我朝北地差能起,健力可以扛鼎吕。
信阳和之势更扬,其后纵横有五子。
五子复云七,吾粤得其一。
近者见郑公,远者谈公实。
公实郑公本同邑,丰神意气如相袭。
并开门户揖众宾,一苇独横不用楫。
余生于公恨稍晚,形虽未亲神往返。
北地信阳亦一家,况是乡闾迩非远。
石鼓桐鱼相应鸣,幽兰杜若原同畹。
今年夏月盛芙蓉,公之秀色正相同。
一步一眺将万里,一吟一饮尽千钟。
人言公旧武缘令,武缘勾漏原连境。
葛令丹砂可驻颜,公复得之寿与等。
予言公寿自丹砂,公文却复比云霞。
云霞何地不流映,似公异藻人同誇。
毕竟斯文流厚脉,脉犹未坠仍留责。
余似蚊虻思负山,公如老骥犹任轭。
寿酒一卮未致公,愿扬高韵随清风。
请公努力加餐饭,广述诗书迪后蒙。
《寄赠郑明府》【明·韩上桂】平生未识郑公面,每日闻名几数遍。手提巨斧擘山灵,更向天门穿一箭。箭射垂杨百步遥,中原鞭弭递相骄。独捧金盘满盛血,十九人咸听我招。招之亦何为,斯文久欲衰。宋人曾失足,元氏更崩驰。我朝北地差能起,健力可以扛鼎吕。信阳和之势更扬,其后纵横有五子。五子复云七,吾粤得其一。近者见郑公,远者谈公实。公实郑公本同邑,丰神意气如相袭。并开门户揖众宾,一苇独横不用楫。余生于公恨稍晚,形虽未亲神往返。北地信阳亦一家,况是乡闾迩非远。石鼓桐鱼相应鸣,幽兰杜若原同畹。今年夏月盛芙蓉,公之秀色正相同。一步一眺将万里,一吟一饮尽千钟。人言公旧武缘令,武缘勾漏原连境。葛令丹砂可驻颜,公复得之寿与等。予言公寿自丹砂,公文却复比云霞。云霞何地不流映,似公异藻人同誇。毕竟斯文流厚脉,脉犹未坠仍留责。余似蚊虻思负山,公如老骥犹任轭。寿酒一卮未致公,愿扬高韵随清风。请公努力加餐饭,广述诗书迪后蒙。
https://shici.929r.com/shici/8wlxd4j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