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论久研精,龙安受请行。
春城雨雪霁,古寺殿堂明。
白发老僧听,金毛师子声。
同流有谁共,别著国风清。
两论久研精,龙安受请行。
春城雨雪霁,古寺殿堂明。
白发老僧听,金毛师子声。
同流有谁共,别著国风清。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僧人接受邀请前往龙安进行讲经的场景。诗人通过对自然环境和人物状态的精致描写,展现了一个宁静而又充满期待的氛围。
“两论久研精”表明僧人的学识渊博,研究佛法已达到了很高的境界。“龙安受请行”则说明这次讲经是应邀前往龙安进行的,这里“龙安”可能指的是一个地名,也可能是寺院的名字。
“春城雨雪霁,古寺殿堂明”描绘了季节和环境,春天的雨雪刚刚停止,古老的寺庙显得格外清晰。这里不仅塑造了一幅美丽的画面,也让人感受到一种超凡脱俗的宁静。
“白发老僧听,金毛师子声”则是对听众和讲经者的描写。“白发老僧”形象地表达了僧人的年迈与智慧,而“金毛师子声”则可能指的是佛教中的某种称谓或装饰,展示了讲经者尊贵的身份。
最后,“同流有谁共,别著国风清”表达了诗人对这次讲经活动的赞美和对僧人的敬意。这里的“同流”可能指的是志同道合的人,而“别著国风清”则是说这种文化交流让国风更加清新。
整首诗语言庄重,意境深远,展现了唐代文人对于佛教文化的尊崇和对知识传承的赞美。
以竹名窝竹为瓦,先生乐道居其下。
清风一枕傲羲皇,眼底荣枯总虚假。
座中趣味如安乐,我亦曾来共盘礴。
无边清气贮心胸,琴响松风雨鸣瀑。
黄州竹楼今已无,杜陵茅屋埋烟芜。
二老仙游去不返,至今清誉闻江湖。
先生之窝可相继,地位清高远华丽。
时闻松桂起秋声,一片笙竽绕檐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