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竹名窝竹为瓦,先生乐道居其下。
清风一枕傲羲皇,眼底荣枯总虚假。
座中趣味如安乐,我亦曾来共盘礴。
无边清气贮心胸,琴响松风雨鸣瀑。
黄州竹楼今已无,杜陵茅屋埋烟芜。
二老仙游去不返,至今清誉闻江湖。
先生之窝可相继,地位清高远华丽。
时闻松桂起秋声,一片笙竽绕檐际。
以竹名窝竹为瓦,先生乐道居其下。
清风一枕傲羲皇,眼底荣枯总虚假。
座中趣味如安乐,我亦曾来共盘礴。
无边清气贮心胸,琴响松风雨鸣瀑。
黄州竹楼今已无,杜陵茅屋埋烟芜。
二老仙游去不返,至今清誉闻江湖。
先生之窝可相继,地位清高远华丽。
时闻松桂起秋声,一片笙竽绕檐际。
这首明代诗人史谨的《竹窝为司叔端赋》描绘了一处隐逸者的居所,以竹为材料,简朴而高雅。首句“以竹名窝竹为瓦”展现了主人对自然的亲近和对简朴生活的崇尚。次句“先生乐道居其下”点出主人是位喜好道家思想的人,寓居于此,心境淡泊。
“清风一枕傲羲皇”表达了主人在这样的环境中,超脱世俗,视古代圣贤如浮云,体现出一种逍遥自在的生活态度。“眼底荣枯总虚假”则揭示了他对世间繁华与衰败的看破,认为这些都是虚幻的。
“座中趣味如安乐”描述了朋友们在此相聚的乐趣,诗人自己也曾参与其中,共享那份宁静与快乐。“无边清气贮心胸”进一步赞美了这里的清新气息,以及琴声、松风、雨声和瀑布声交织出的自然音乐。
后半部分转向历史,提及黄州竹楼和杜陵茅屋,暗示着历史人物的踪迹已逝,但他们的清名犹在人世间流传。“先生之窝可相继”表达对这种精神传承的敬意,而“地位清高远华丽”则象征着主人高尚的品格和超越世俗的地位。
最后两句“时闻松桂起秋声,一片笙竽绕檐际”以季节更迭和悠扬的音乐声,再次强调了此处环境的宁静与和谐,以及诗人对这种生活方式的向往和赞美。整首诗通过描绘竹窝的景象,寄寓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理想追求和对高尚人格的赞美。
结客城东楼,明月初出海。
渐如水精盘,天宇无寸霭。
清光如何买,厥价珠百琲。
中秋一夕过,已觉人意改。
冰轮纵迟迟,此夜复谁待。
老蟾益自张,吐辉增十倍。
把酒共月语,世态何足罪。
自有昭昭晖,千古万古在。
贫固诚吾分,廉斯亦士常。
漫多愚执守,愧少子文章。
虽幸相逢近,犹嗟此别长。
何时却南辔,重把论诗觞。
四照梨花一色中,他时珍赏有雌雄。
高牙就景开芳宴,皓齿停歌诵正风。
乐极光阴穷日御,诗成造化夺春工。
佳辰不禁只园火,林杏兼然万点红。
久傍严公趋玉帐,近蒙贺监解金龟。
一壶分助登高饮,客宦长安共此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