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游高峰塔,蓐食治野装。
火云秋未衰,及此初旦凉。
雾霏岩谷暗,日出草木香。
嘉我同来人,久便云水乡。
相劝小举足,前路高且长。
古松攀龙蛇,怪石坐牛羊。
渐闻钟磬音,飞鸟皆下翔。
入门空有无,云海浩茫茫。
惟见聋道人,老病时绝粮。
问年笑不答,但指穴藜床。
心知不复来,欲归更彷徨。
赠别留匹布,今岁天早霜。
言游高峰塔,蓐食治野装。
火云秋未衰,及此初旦凉。
雾霏岩谷暗,日出草木香。
嘉我同来人,久便云水乡。
相劝小举足,前路高且长。
古松攀龙蛇,怪石坐牛羊。
渐闻钟磬音,飞鸟皆下翔。
入门空有无,云海浩茫茫。
惟见聋道人,老病时绝粮。
问年笑不答,但指穴藜床。
心知不复来,欲归更彷徨。
赠别留匹布,今岁天早霜。
这首诗是北宋时期文学家、政治家苏轼的作品,名为《游灵隐高峰塔》。苏轼在诗中描绘了一幅生动的山水画面,并通过自己的情感体验,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内心的情感抒发。
“言游高峰塔,蓐食治野装。”开篇即以“言游”引出行走的情境,“高峰塔”作为视角的焦点,而“蓐食治野装”则描绘了诗人在山中用餐时的情景,用词简洁而生动。
“火云秋未衰,及此初旦凉。”这两句通过对自然界的观察,表现了季节的转换和早晨的清凉气息。“火云”指的是秋天晚霞,“初旦”则是早晨的时刻,这里强调了一种从热到冷、由昼入夜的自然过渡。
“雾霏岩谷暗,日出草木香。”诗人通过对山谷中雾气和日出的描写,展现了一个既神秘又生机勃勃的景象。这里的“雾霏”、“日出”、“草木香”都是自然界中的美好画面。
“嘉我同来人,久便云水乡。”这两句中,“嘉我同来人”表达了对与自己一起来此游览的人们的赞扬,而“久便云水乡”则透露出诗人对于长时间居住在山中的向往和归属感。
“相劝小举足,前路高且长。”这两句传递了一种继续旅行、鼓励彼此的小心情绪,同时也反映了旅途的艰辛和未来的不确定性。
“古松攀龙蛇,怪石坐牛羊。”诗中通过对自然景物如古松、怪石等的描写,展现了一种超凡脱俗的意境,这些形象充满了想象力和神秘感。
“渐闻钟磬音,飞鸟皆下翔。”这两句中,“钟磬”指的是寺庙中的法器,其声音悠扬,而“飞鸟皆下翔”则是对听觉与视觉的双重描绘,为诗增添了一份静谧和生动。
“入门空有无,云海浩茫茫。”通过“入门”的动作,诗人将读者带入了一个空间,尽管是“空有无”,但那种“云海浩茫茫”却给人以无限的想象空间。
“惟见聋道人,老病时绝粮。”这两句则转向对山中道人的描写,“聋道人”可能是因为长期居住在山中,对外界的声音已经不那么敏感,而“老病时绝粮”则表达了对这个道人的同情和关怀。
“问年笑不答,但指穴藜床。”诗中的“问年”意味着询问年龄,“笑不答”表现出一种超脱世俗的态度,而“但指穴藜床”则是对那位道人生活状态的一种描绘,给人以深刻的思考。
“心知不复来,欲归更彷徨。”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感受和旅行结束后的离别之情。诗人似乎预感到自己可能不会再次回到这个地方,而这种预感让他产生了犹豫不决的情绪。
“赠别留匹布,今岁天早霜。”结尾两句中,“赠别”表达了对亲友离别时的一种情感寄托,“留匹布”则可能是诗人在离别之际给予的物品,而“今岁天早霜”则是在强调时间的流逝和季节的变化。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对山水景观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自然美景与人文情怀的交织,同时也透露出了诗人内心的感慨和旅行中的各种情感体验。
严风驾雪霜,吾轿颇温燠。
白日煖郊原,吾马快驰逐。
二者皆得用,翩如两黄鹄。
马骄倦提策,轿狭厌挛束。
何以救斯弊,奔驰有吾足。
副之两革靴,随以一筇竹。
凫趋上高冈,虎步出平陆。
折花得低枝,照影临深谷。
道逢田间叟,时访以耕牧。
北音稍入耳,俚语俄满腹。
行行及前堆,小汗已霢霂。
芳草可为茵,吾眠不须褥。
人生忌太佚,终岁居华屋。
醉饱耳目昏,软暖筋骸缩。
今吾异于此,千里干微禄。
朝随麇獐骋,夜侣鸿雁宿。
户抠劳乃久,金矿锻方熟。
聊歌以自娱,不作杨朱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