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过了,候波潮消息。
我亦扁舟趁风色,有故人、携手共剪疏灯,拚醉倒,便不看潮也得。
子城凉月近,作意窥檐,一片秋声恰吹入。
记莺边折柳,蝉底怀人,又听到、南鸿一一。
纵不饮、高眠亦何妨,但辜负相逢,今宵可惜。
中秋过了,候波潮消息。
我亦扁舟趁风色,有故人、携手共剪疏灯,拚醉倒,便不看潮也得。
子城凉月近,作意窥檐,一片秋声恰吹入。
记莺边折柳,蝉底怀人,又听到、南鸿一一。
纵不饮、高眠亦何妨,但辜负相逢,今宵可惜。
这首清代词作《洞仙歌·中秋二夕》是李良年所作,描绘了中秋过后,词人在潜岳与友人共度佳节的情景。词中通过“候波潮消息”表达了对潮汐的期待,而“扁舟趁风色”则展示了乘船出游的兴致。词人与故人携手,共赏“疏灯”,意在借酒浇愁,甚至不惜“拚醉倒”以忘却看潮。月凉子城,秋声入耳,唤起词人对往昔折柳、怀人的回忆,同时南归的大雁也引发了对远方亲人的思念。
中秋之夜,即使不饮酒,词人也感到“高眠亦何妨”,但他惋惜的是,如此美好的相逢时刻,却“辜负相逢”,显得尤为可惜。整体上,这首词情感真挚,情景交融,展现了词人与友人共度中秋的独特感受和深深的情感纽带。
尔行欲何之,触热官里去。
官今有何急,须尔不得住。
借问年几何,四十倏已暮。
前途更如此,所著真几屦。
明廷集夔襄,古乐遍韶頀。
独吹牛背笛,焉往不得牾。
但闻湘山好,藏室锁烟雾。
平生独往梦,恍惚至其处。
胡张骨已冷,学者半新故。
谁能用师说,九守立坚戍。
閒持一青笠,往唤洞庭渡。
飞上祝融峰,晴云擘轻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