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莽海天秋,孤城兀自留。
乱舂鲲屿浪,独镇鹿门洲。
渡皆三篙水,潮平一叶舟。
数声清角起,人在枕江楼。
苍莽海天秋,孤城兀自留。
乱舂鲲屿浪,独镇鹿门洲。
渡皆三篙水,潮平一叶舟。
数声清角起,人在枕江楼。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壮丽而孤独的海边景象。首句“苍莽海天秋”以“苍莽”二字渲染出海天一色的辽阔与深邃,秋天的氛围增添了几分萧瑟之感。接着,“孤城兀自留”一句,点明了诗中的主体——一座独立于海上的孤城,它仿佛是这片海域中唯一的静止物,孤独地守望着四周的波涛。
接下来的“乱舂鲲屿浪,独镇鹿门洲”两句,运用了拟人化的手法,将海浪比作在击打岛屿,鹿门洲则被赋予了守护者的角色,形象生动地展现了海浪与岛屿之间的动态关系,同时也暗示了孤城在这样的环境中所承担的责任与使命。
“渡皆三篙水,潮平一叶舟”描绘了渡船在波涛中的航行场景,通过“三篙水”和“一叶舟”的对比,既表现了渡船在汹涌海面上的艰难行进,也突出了船上的旅人面对自然力量时的渺小与坚韧。
最后,“数声清角起,人在枕江楼”以悠扬的号角声作为收尾,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又略带悲凉的氛围。这不仅呼应了开头的“秋”字,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情感波动,或许是对远方的思念,或许是面对自然的感慨,或是对人生旅途的思考。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海上孤城及其周围环境的细腻描绘,展现了作者对自然景观的独特感悟和对孤独、坚韧精神的赞美,语言凝练,意境深远,富有画面感和情感深度。
举手炷香,而供养佛。其心自知,应念获福。
举手操刀,恣行杀戮。其心自知,死入地狱。
或杀或供,一手之功。云何业报,罪福不同。
皆自横计,有如是事。是故从来,枉沈生死。
雷长芭蕉,铁转磁石。俱无作者,而有是力。
心不取境,境亦自寂。故如来藏,不许有识。
虽应锋机,不是语句。鸭寒下水,鸡寒上树。
不妨办众,推究自己。一手摸鱼,一手戽水。
推开三玄玉锁,揩拭同真十智。
要知天下南台,口含三十六齿。
夜归候门立地笑,眼脑痴憨肚里峭。
缘来点铁成金法,白揣与人人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