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坐道场三奉诏。空花水月何时了。
小玉声中曾悟道。真堪笑。从来漫得儿孙好。
辩涌海潮声浩浩。明如皓月当空照。
飞锡西归云杳渺。巴猿啸。大家唱起还乡调。
七坐道场三奉诏。空花水月何时了。
小玉声中曾悟道。真堪笑。从来漫得儿孙好。
辩涌海潮声浩浩。明如皓月当空照。
飞锡西归云杳渺。巴猿啸。大家唱起还乡调。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无际道人的《渔家傲》。从内容来看,诗人通过描述渔家生活的场景,表达了一种超脱世俗、追求内心平静与自由的心境。
"七坐道场三奉诏"一句,描绘了一个修行者在道场中沉浸于禅定之中的情景,通过"七坐"和"三奉诏"来强调其修为的专注与敬虔。
"空花水月何时了"则是对世间幻象的感慨,诗人可能在表达一种对现实世界的无常与虚幻的体认。
"小玉声中曾悟道"一句,通过"小玉"(可能指的是古琴或其他乐器)和其声音,传递了诗人曾经有过的某种顿悟或灵感。
紧接着的"真堪笑"表达了一种对世俗生活的超然与轻视。
"从来漫得儿孙好"则是对家庭生活、子孙满堂的一种看淡,体现了诗人对于世间纷扰的态度。
"辩涌海潮声浩浩"描绘了一幅波涛汹涌的大海景象,通过声音的强烈来传达自然力的壮观。
"明如皓月当空照"则是对月亮的描写,通过"皓月"和其照亮天地,表达了诗人内心之明净与澄清。
"飞锡西归云杳渺"一句中,"飞锡"可能指的是行云流水般自由自在的人生态度,"西归"则可能隐喻着归隐田园或者回到精神的故乡。
"巴猿啸"中的"巴猿"可能是指某种山间野兽,它们的叫声象征着与世隔绝的生活状态。
最后,"大家唱起还乡调"则是对一种共同的情感表达,即人们对于归乡、回归自然和本真的渴望。
整首诗通过多个意象和场景,展现了诗人对于超脱尘世、追求精神自由与内心平静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