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纪幽栖地,宛然高树林。
比邻风雨散,垣屋草莱深。
池面华光歇,井床苔色侵。
衰年筋力弱,阁道罢登临。
一纪幽栖地,宛然高树林。
比邻风雨散,垣屋草莱深。
池面华光歇,井床苔色侵。
衰年筋力弱,阁道罢登临。
这首诗描绘了战乱过后,诗人隐居之地的荒凉景象。首句“一纪幽栖地”,点明了诗人隐居的时间之久,以及环境的幽静。接着“宛然高树林”一句,以“高树林”象征着往日的生机与繁华,如今却显得格外寂寥。
“比邻风雨散,垣屋草莱深。”描述了战乱之后,邻舍被风雨摧毁,残垣断壁间长满了野草,一片荒芜的景象。这里通过自然界的风雨与人为的破坏形成对比,突出了战乱对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双重破坏。
“池面华光歇,井床苔色侵。”进一步描绘了战乱后的自然景观,池塘失去了往日的光彩,井边长满了青苔,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和环境的衰败。
最后,“衰年筋力弱,阁道罢登临。”诗人以自己的老迈和身体状况,表达了对战乱后无法再享受昔日乐趣的感慨。阁道,可能是指通往某个高处或美景的路径,现在因为战乱和年老体弱而无法前往,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无奈和失落。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战乱后隐居地景象的描绘,反映了诗人对社会动荡和个人命运的深刻反思,以及对美好时光逝去的哀愁。
凉飙日夜至,落叶满平原。
敷荣艳春节,萎脱馀秋根。
客心易感物,岂不思故园。
别离经万里,愁苦难具言。
昔为掌中珍,锦幄施华轩。
今作路旁草,稀逢雨露恩。
飘零每自惜,患害仍朝昏。
内养学玄豹,外术惭白猿。
湘江有馀恨,纨扇多愁怨。
黾勉修令德,迁延弭众冤。
归云拥昃日,昏鸟向林翻。
独立久延伫,忧伤谁与论。
骖騑乍解路三千,风物秦川慰眼前。
到处听来人语好,频年丰乐使君贤。
连朝话旧到更深,不尽娄江望远心。
莫怪老人添白发,儿童几辈换乡音。
周遭竹屿与花潭,槛外云光映翠岚。
尽有琐窗诗料在,不须回首忆江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