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但补阙名官日,不逢引裾强谏时。
上朝有疏天常纳,下殿无行谁独疑。
论道何如出纶晚,督军颇叹封侯迟。
凌烟画手今寂寞,豆蒄林高荔子垂。
可但补阙名官日,不逢引裾强谏时。
上朝有疏天常纳,下殿无行谁独疑。
论道何如出纶晚,督军颇叹封侯迟。
凌烟画手今寂寞,豆蒄林高荔子垂。
这是一首描绘古人怀念往昔情景的诗句。诗中通过对比现实与过去,表达了诗人对往日美好时光的追忆和不舍。
"可但补阙名官日,不逢引裾强谏时。"
这两句描绘了一位官员在古代朝堂上的生活状态。他可能只是例行公事,缺乏真实的影响力和发言权。"补阙"意指填补空缺,如同今日许多官职的名义性质,而"不逢引裾强谏时"则表达了他并未能在关键时刻站出来提供坚决的建议。
"上朝有疏天常纳,下殿无行谁独疑。"
这两句进一步描绘了这种官场生活的虚伪和孤立。在朝堂之上,可能只是例行公事,一切似乎都按部就班地进行;而在朝堂以下,却没有人能够真正采取行动,诗人也因此感到困惑和孤独。
"论道何如出纶晚,督军颇叹封侯迟。"
这两句表达了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与怀念。在古代,有许多英雄豪杰,他们或是出色的谋士,或是英勇的将领,但都未能在关键时刻得到足够的重视和支持,留下了无尽的遗憾。
"凌烟画手今寂寞,豆蒄林高荔子垂。"
末尾两句转而描写了一种萧索与凄凉的情景。诗人通过对比古代英雄事迹和现实生活之间的差异,表达了自己内心的孤独感和对过去辉煌时刻的怀念。"凌烟画手"可能指的是历史上的伟大人物,他们如今都已不在,而留下的只是空寂的回忆;"豆蒄林高荔子垂"则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脆弱。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比现实与往昔,表达了诗人对于历史的反思,对于英雄时代的怀念,以及个人在官场中的孤立无援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