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风飘复堕,先向宋东家。
白少同残雪,红多似乱霞。
身轻曾入掌,命薄又听笳。
马上谁怜汝,黄金赎琵琶。
随风飘复堕,先向宋东家。
白少同残雪,红多似乱霞。
身轻曾入掌,命薄又听笳。
马上谁怜汝,黄金赎琵琶。
这首诗《落花(其三)》由明代末期至清代初期的诗人屈大均所作,描绘了落花在春风中的飘零与美丽。诗中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落花从飘扬到坠地的过程,以及它们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存。
首句“随风飘复堕”,生动地描绘了落花在春风的吹拂下,轻盈地飘舞,最终又缓缓落下的情景。接着,“先向宋东家”一句,巧妙地运用了拟人化的手法,将落花赋予了方向感,仿佛它们有自己的目的地,先到达了宋东家的庭院。
“白少同残雪,红多似乱霞”两句,通过对比和比喻,进一步描绘了落花的颜色与形态。白色的花瓣稀少,如同残雪般点缀着大地;而红色的花瓣则繁多,宛如天边的彩霞,绚烂夺目。这样的描写,不仅突出了落花的色彩美,也暗示了它们短暂而美丽的生命。
“身轻曾入掌,命薄又听笳”两句,表达了落花虽轻盈却命运多舛。它们曾经被轻轻捧于手心,享受过短暂的温暖与呵护,但最终还是逃不过命运的安排,随着风声(笳声)的响起,落入了尘土之中。这里既有对落花命运的同情,也蕴含了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最后一句“马上谁怜汝,黄金赎琵琶”则以一种反问的方式,提出了一个深刻的问题:在这样一个繁华的世界里,又有多少人真正关心这些落花的命运?是否有人愿意花费珍贵的黄金去赎回那些失去的美丽与哀愁?这一问,不仅深化了主题,也引发了读者对于生命价值、人情冷暖的深思。
整首诗通过对落花的描绘,不仅展现了自然界的美丽与脆弱,也反映了诗人对于生命、命运、价值的深刻思考,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
我昔曾游飞来峰,白猿昼挂峰上松。
晔然灵光如彩虹,钟磬自响金仙宫。
宦游漂泊西复东,虽欲再到无由从。
帝居钧天陋瀛蓬,螭坳载笔侍重瞳。
逆鳞聊试摩神龙,谪堕剑浦山重重。
征鞍来此寻旧踪,恍如梦落烟霞中。
朱楼宝殿飞玲珑,寒泉幽石欣相逢。
门前池馆虚含风,一洗尘虑清心胸。
明朝南去随征鸿,惆怅胜游回首空。
居与仙岩邻,未悉仙岩路。
片棹偶相及,山僧频礼数。
指点觅馀迹,行行道其故。
是为梅雨潭,排空成瀑布。
常生六月寒,輶轩每相顾。
嗟哉往来者,宁不忝尸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