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菊亭亭争秀。闲伴露荷风柳。
浅碧小开花,谁摘谁看谁嗅。知否。知否。
不入东篱杯酒。
野菊亭亭争秀。闲伴露荷风柳。
浅碧小开花,谁摘谁看谁嗅。知否。知否。
不入东篱杯酒。
这首词作《如梦令》出自北宋时期的词人张镈之手。从艺术风格上看,这是一首抒情小品,通过描绘自然景物和人物活动的情境,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一种淡泊与超脱的心态。
"野菊亭亭争秀"一句,以野菊为主体,形象地展现了一幅生长在荒野之中的花朵竞相开放、争奇斗艳的景象。这里的“争秀”二字,不仅描绘了自然界中植物间的竞争,更蕴含着一种生命力与活力。
"闲伴露荷风柳"则是转换了一个情境,通过“闲伴”的动词,将读者引入到一片宁静的环境中去。这里的“露”字,可能暗示着晨露或晚露,将荷花和柳树联系起来,营造出一种清新脱俗、与世无争的情调。
接下来的"浅碧小开花",则是一幅极其精致的画面,通过对色彩(浅碧)的细腻描绘,再现了花朵初放时的生机与美感。紧接着的“谁摘谁看谁嗅”三问,则是作者通过设问的方式,探讨着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这里不仅包含着对自然之美的欣赏,也隐含着对人生无常、物是人非的深刻感慨。
最后两句“知否。知否。不入东篱杯酒”,则是在反复强调一种生活态度,即便有美好的东西,也不愿意过分沉迷其中,保持一份超然与淡泊。这里的“东篱”可以理解为一个封闭的空间,而“杯酒”则是世间的诸多繁华。作者通过这种设定,表达了一种对物欲的超越和对精神自由的追求。
总体来看,这首词作以其精巧的构思、细腻的情感和深邃的意境,展现了宋代词坛上流行的一种清新脱俗的审美趋向。
忆昔与君别,悠忽今十年。
不能见颜色,徒存秋夕篇。
展玩泪沾臆,相思隔万川。
男儿奋迅虽有时,叹息君才诚绝弦。
竖儒仅能诵章句,腾踏青云凌钜贤。
珍味安能通俗口,广陵之散谁可传。
罕山金可卿,三原马溪田。
徒使高名贯星斗,科场不售惟我怜。
昔也令人羡三凤,今我孤骞情惘然。
相如既有凌云赋,讵待吹嘘方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