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爱士不惜金,今人爱士兼惜金。
台上黄金安足惜,唯恐贤士困资格。
昭王昔日贤路开,延揽为筑黄金台。
士益重兮金益轻,此台千古终留名。
古人爱士不惜金,今人爱士兼惜金。
台上黄金安足惜,唯恐贤士困资格。
昭王昔日贤路开,延揽为筑黄金台。
士益重兮金益轻,此台千古终留名。
这首诗《黄金台》由清代诗人缪纁所作,通过对历史典故的引用与对比,表达了对古代君主重视人才、不惜代价的赞美,同时也反思了现代社会在人才与金钱之间的权衡。
首句“古人爱士不惜金”,直接点明了古代君主对待人才的态度,他们愿意付出高昂的代价来吸引和留住人才。接着,“今人爱士兼惜金”则将视角转向现代,指出在当今社会,人们在追求人才的同时,也更加谨慎地考虑成本,体现了时代背景的变化。
“台上黄金安足惜,唯恐贤士困资格”这两句进一步阐述了古代与现代在对待人才上的不同态度。古代君主为了吸引贤士,不惜花费黄金建造黄金台,而现代社会虽然也重视人才,但可能因为经济压力或其他因素,对人才的引入和使用更为谨慎,担心因过于注重形式或资格而忽略了真正的人才。
“昭王昔日贤路开,延揽为筑黄金台”提到了战国时期燕昭王的故事,他广开贤路,筑黄金台以招揽天下英才,最终成就了燕国的强盛。这不仅是一个历史典故的引用,也是对古代君主重视人才行为的正面评价。
“士益重兮金益轻,此台千古终留名”总结了主题,强调了人才的价值远超过物质财富,黄金台作为象征,虽已成历史,但其蕴含的精神价值——对人才的尊重与重视——却永远被后世铭记。
整体而言,《黄金台》通过对比古今社会对待人才的不同态度,表达了对古代君主重视人才的赞赏,并反思了现代社会在人才与金钱之间面临的挑战,以及对人才价值的深刻思考。
旷怀殊未倦,壮思忘奔走。
对月卧吹箫,看花坐呼酒。
百年大造中,荣华易凋朽。
我及少年日,托身在林薮。
常怀居山念,忆尔烟霞叟。
独倚南窗前,长歌延伫久。
兴发促扁舟,乘流下江口。
云山忽过眼,僮仆立门候。
自恨归来迟,将言谢亲友。
怅望夕阳寒,白云远还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