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满虚空君不见,见飞檐隙日光中。
为心祇怪纷纷细,有色多呈漠漠红。
叶尽清秋山雾别,车流平野海波同。
谁能洒落独离此,入定僧临竹院风。
填满虚空君不见,见飞檐隙日光中。
为心祇怪纷纷细,有色多呈漠漠红。
叶尽清秋山雾别,车流平野海波同。
谁能洒落独离此,入定僧临竹院风。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对尘世的深刻洞察与超然态度。首句“填满虚空君不见”,以反问开篇,引人深思,虚空并非实有,却往往被我们所忽视。接着“见飞檐隙日光中”一句,通过具体景象,展现了光线在屋檐缝隙间穿行的美妙,暗示着即使在看似平凡之处,也蕴藏着不凡之美。
“为心祇怪纷纷细,有色多呈漠漠红”两句,进一步深入探讨内心世界与外在世界的关联。诗人认为内心世界中的种种纷扰和细腻感受,与外界色彩斑斓的世界形成对比,尤其是那“漠漠红”的描述,既是一种视觉上的感受,也是情感上的映射,暗示着内心的复杂与丰富。
“叶尽清秋山雾别,车流平野海波同”则将视角转向自然,通过季节更替和自然景观的变化,表达了时间流逝与万物变迁的主题。清秋时节,山雾与自然景色各具特色,而车流与海波的相似之处,则隐喻着无论外界如何变化,总有不变的规律和共通之处。
最后,“谁能洒落独离此,入定僧临竹院风”两句,以僧人入定为喻,表达了诗人对于超脱世俗、寻求内心平静的渴望。在竹院之风中,僧人仿佛能与自然和谐共处,达到心灵的宁静与解脱。整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深刻的哲理,展现了诗人对生命、自然和内心世界的独特见解,以及对超脱尘世、追求精神自由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