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茫云气百花潭,总为灵光下郁蓝。
般若向来传自在,圆通浑欲问瞿昙。
须弥界似移金竺,兜率天疑近太函。
漫向弥陀论法嗣,只今龙象在江南。
苍茫云气百花潭,总为灵光下郁蓝。
般若向来传自在,圆通浑欲问瞿昙。
须弥界似移金竺,兜率天疑近太函。
漫向弥陀论法嗣,只今龙象在江南。
这首诗由明代诗人胡应麟所作,名为《十九日为大士诞辰司马公施像庵中适余为友人邀游别墅奉寄四章(其二)》。诗中描绘了云气缭绕、百花潭边的景象,以及对佛法的深刻思考与向往。
首句“苍茫云气百花潭”,以“苍茫”形容云气的广阔无垠,与“百花潭”形成鲜明对比,营造出一种神秘而宁静的氛围。接着,“总为灵光下郁蓝”一句,将目光聚焦于潭水之下的灵光,暗示着深邃的智慧和内心的平静。
“般若向来传自在,圆通浑欲问瞿昙”两句,运用佛教术语“般若”和“圆通”,表达了对佛法的追求和对佛陀的敬仰。这里的“般若”指的是智慧,“自在”则意味着自由与解脱;“圆通”则是指一切法门都能通达真理,而“瞿昙”是佛陀的姓氏,这里借指佛陀或佛法。
“须弥界似移金竺,兜率天疑近太函”两句,通过比喻手法,将须弥山和兜率天与金竺、太函相联系,展现了对佛教世界的向往和想象。须弥山是佛教中的圣山,金竺则象征着佛教圣地,兜率天是佛教中的欲界天之一,太函可能是指佛教经典集大成之处。
最后,“漫向弥陀论法嗣,只今龙象在江南”两句,表达了对佛法传承的思考和对当代高僧大德的景仰。这里“弥陀”指的是阿弥陀佛,代表西方极乐世界;“法嗣”意为佛法的继承者;“龙象”则比喻高僧大德,暗示这些高僧大德在江南地区继续弘扬佛法。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和对佛法的深思,展现了诗人对佛教文化的深厚情感和对智慧生活的向往。
高皇范铁训嗣王,内臣无得干外政。
英宗惑振称先生,阍寺居然窃国柄。
曹汪刘魏相继生,义子干儿势逾横。
大江西来入海门,浑茫正气生伟人。
文贞素仰贡克仁,二十四罪侃侃陈。
严刑锻鍊断指死,大呼高皇鉴微臣。
李与文贞本姻特,初官南康已称职。
列论崔魏扶周高,誓以骨鲠死报国。
国步艰难难力移,完臣分内事无奇。
从容被逮临危日,自序生平绝命词。
寂寞园斋缪与李,怀古而今空仰止。
寄语枯灯拥卷人,读圣贤书有如此。
古人重忧勤,忧勤皆寿考。
今人贪欢娱,欢娱多折夭。
延陵有封翁,齿德为国宝。
年逾洛水英,貌比商山皓。
诗书课子孙,田园足蔬稻。
福寿有如斯,梓桑都压倒。
谁知驹犊年,驰驱无暮蚤。
迨乎烟尘生,栩棘集羽鸨。
施舍及存亡,诚求还赤保。
抱此饥溺心,乡闾忘旱涝。
天道每好还,报施争迟早。
燕山窦禹钧,阴德回苍昊。
磨鍊出精神,胜食安期枣。
从古晚晴佳,夕阳无限好。
戚戚岐路感,伥伥他乡愁。
故园盛寇盗,安居渺难求。
先人敝庐在,卜筑违林邱。
风捲屋上茅,摇落当深秋。
有如失林鸟,哀鸣声啁啾。
输君决归计,早返澄江舟。
松菊尚无恙,琴尊堪忘忧。
桂花散如霰,高卧山之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