孰谓弟无子,兄子为后与子同。
孰谓天有知,三子夭以殇,无后翻在躬。
嗟而克明,为子克子兄克兄。
吴人至今传,为吏公且平。
嗟而克明,葬以一命服,祭以五鼎烹。
有子官度支,出典邦国刑,铁冠白笔纡银青。
过家上冢泣,所生以三尺。
孙嗣宗祊,谓天无知,天竟有知,嗟克明。
孰谓弟无子,兄子为后与子同。
孰谓天有知,三子夭以殇,无后翻在躬。
嗟而克明,为子克子兄克兄。
吴人至今传,为吏公且平。
嗟而克明,葬以一命服,祭以五鼎烹。
有子官度支,出典邦国刑,铁冠白笔纡银青。
过家上冢泣,所生以三尺。
孙嗣宗祊,谓天无知,天竟有知,嗟克明。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边贡为段佥事惟勤的父亲所作的哀悼之作,名为《嗟克明》。诗中通过叙述一个家庭悲剧,表达了对逝者的深切哀思和对命运不公的感慨。
诗的开篇即揭示了悲剧的核心——兄弟无子,兄子继之,却不幸夭折,留下兄长独自承受丧子之痛。这种命运的转折,让读者感受到生命的脆弱和无常。接着,诗人感叹于天道似乎有知,却又让兄长在失去儿子的同时,也失去了继承人,命运的不公在此得到了鲜明的体现。
“嗟而克明,为子克子兄克兄”,这句诗将情感推向高潮,表达了对逝者克明的深切怀念以及对其子和兄长同样遭遇的同情。克明作为父亲,不仅失去了儿子,还面临着家族传承的危机,这种双重的悲痛令人动容。
后半部分,诗人通过描述克明去世后的葬礼和祭祀情景,进一步展现了对逝者的哀悼之情。克明被以一品官的礼遇安葬,并以五鼎烹的仪式祭祀,体现了其生前的显赫地位和后人的敬仰之情。然而,最触动人心的是克明去世后,其子官至度支,出任地方官职,掌管国家刑罚,其孙则继承了宗庙的祭祀权,这一系列的描述,既是对克明生前功绩的肯定,也是对家族传承的赞颂。
最后,“孙嗣宗祊,谓天无知,天竟有知,嗟克明”一句,将主题升华,表达了对命运的反思。一方面,人们曾质疑天道的公正,认为克明的遭遇违背了自然法则;另一方面,又不得不承认,即使在看似无常的命运面前,家族的传承和后人的荣耀依然得以延续,这或许正是对“天有知”的另一种解读。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对命运的深刻思考,展现了中国古典文学中哀悼与反思的主题,同时也体现了对家族传承和后世荣耀的重视。
曩者我未有田时,米贵如珠难作糜。
今时我有田数亩,米贱无从易升斗。
米贵我昔为伤心,民贫恨天不雨金。
米贱我今夜长叹,租入难供赋税半。
赋税如何底许多,中田今升十倍科。
正税之外有附税,税外加派更繁苛。
犹幸今年歌大有,无钱有米可糊口。
倘或年时遇半荒,村南村北皆饿叟。
但是农家今亦艰,买牛雇直钱如山。
有米贱粜须官检,玉粒难入东洋关。
农家租户何须苦,催科刻日严如虎。
无田亦有人口徵,百物锥端皆榷估。
陆游家祭日,不见王师来。
告考无喜信,一恸泣蒿莱!
肃肃孙子曹,拜跪趋堂阶。
年少无忧思,何知事可哀!
我在沧桑内,零泪滴苍苔。
仲冬风雪下,阴气横九垓。
乾坤已荒老,天地满尘埃。
为时经易岁,人事长悠哉!
生命既不辰,自甘为弃材。
行踪羁远海,坟墓守南陔。
富贵非吾愿,溷迹于舆儓。
时乱身愈重,韬晦复何猜!
载拜捧觞豆,莫上黄金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