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罢声催六撞钟,青衿冉冉肃西东。
大烹本为贤才设,窃食堪羞我辈同。
箪食豆羹皆圣泽,饔人庖吏走春风。
权舆莫更添诗咏,一饭须酬一寸功。
讲罢声催六撞钟,青衿冉冉肃西东。
大烹本为贤才设,窃食堪羞我辈同。
箪食豆羹皆圣泽,饔人庖吏走春风。
权舆莫更添诗咏,一饭须酬一寸功。
这首明代林光所作的《喜诸生会馔》诗,通过宴会场景的描绘,表达了对教育和人才培养的深刻思考。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对比手法,展现了作者对知识与道德、个人与集体关系的独到见解。
首句“讲罢声催六撞钟”,以“六撞钟”象征时间的流逝,暗示了学习过程中的紧迫感。接着,“青衿冉冉肃西东”描绘了学子们整齐有序地进入宴会场地的情景,体现了教育的庄重与仪式感。
“大烹本为贤才设,窃食堪羞我辈同”两句,通过对比,强调了宴会不仅是物质的盛宴,更是对才华与品德的表彰。作者以此警示自己及同辈,不应贪图不义之财,而应珍惜学习的机会,努力成为有用之才。
“箪食豆羹皆圣泽,饔人庖吏走春风”进一步深化了主题,将宴会的食物比喻为圣明君主的恩泽,而厨房的工作人员则如同春风吹拂,寓意着教育者辛勤付出。这里不仅赞美了食物的美味,更赞扬了教育者的无私奉献。
最后,“权舆莫更添诗咏,一饭须酬一寸功”表达了作者对宴会结束后的反思:在享受美食的同时,更应铭记每一餐背后的努力与付出,珍惜每一次学习的机会,因为每一份努力都值得回报。
整首诗情感真挚,寓意深远,既是对古代教育理念的颂扬,也是对当代教育工作者和求学者的勉励,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教育、道德与感恩的重要价值观。
宜城古楚都,风土故秀媚。
康狼与荆山,屹屹并西峙。
山中有夷水,滔滔日东注。
秦当祸楚时,藉之以得志。
后人引长渠,祸也乃其利。
沃壤三千顷,食者长渠惠。
国社已屡更,地力岂不废。
卓哉孙曼叔,无乃举职吏。
源流悉讨寻,堙翳就疏治。
功慱民匪劳,井邑多委积。
迩来四百年,天人两茫昧。
停轺访遗老,顾指迷乱次。
初疑陵谷迁,蓬莱向为地。
又疑虎豹区,藜蕨恐捐弃。
复疑强力民,播弄并吞势。
方食辍箸想,人事有隳坠。
追惟癸未旱,全楚绝遗穗。
今年旱更甚,所赖惟少备。
吏政无恒规,泽民当上最。
兹渠废与兴,一一关国计。
长恸曼叔魂,安得汝共事。
《行部宜城访长渠故迹无复知者》【明·黄衷】宜城古楚都,风土故秀媚。康狼与荆山,屹屹并西峙。山中有夷水,滔滔日东注。秦当祸楚时,藉之以得志。后人引长渠,祸也乃其利。沃壤三千顷,食者长渠惠。国社已屡更,地力岂不废。卓哉孙曼叔,无乃举职吏。源流悉讨寻,堙翳就疏治。功慱民匪劳,井邑多委积。迩来四百年,天人两茫昧。停轺访遗老,顾指迷乱次。初疑陵谷迁,蓬莱向为地。又疑虎豹区,藜蕨恐捐弃。复疑强力民,播弄并吞势。方食辍箸想,人事有隳坠。追惟癸未旱,全楚绝遗穗。今年旱更甚,所赖惟少备。吏政无恒规,泽民当上最。兹渠废与兴,一一关国计。长恸曼叔魂,安得汝共事。
https://shici.929r.com/shici/3flyNmL5yM.html
画堂清昼光如水,古椿秀色盘烟紫。
吐灵纳妙动千年,曾见琼花几回徙。
堂前寿母朱颜酡,板舆霞帔弄婆娑。
麻姑白鹿时复到,西海青禽岁一过。
芳桂分丛截青玉,花露馨风飞宝粟。
帝令移向广寒殿,渐看圆影扶疏绿。
娇鸾小凤亚枝鸣,香兰瑶草绕根生。
谁言呵护非神物,天东老人为应星。
长记年年六月八,歌□酬宴长生国。
笑倚青苍计海筹,嫦娥双黛将相白。
客从兴济过,黝垩惊宫宇。
借问兴济人,椒房实圣女。
驾言父母邦,戚戚动当宁。
去年经营初,县小丁夫窭。
山东出供需,河南出布缕。
内拿出货财,辅郡出夫旅。
巨珰力主张,虞部成其羽。
夫丁以万论,货财难备举。
劳劳经年馀,今始见就绪。
犹有未敢言,愿客且勿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