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梁险可逾,大行危可陟。
如何方寸间,中自多荆棘。
尊前生白刃,舟中起敌国。
一感睚眦瞋,报之甚仇隙。
咄嗟难与居,俯仰隘八极。
思欲凌风翔,恨无凌风翼。
吕梁险可逾,大行危可陟。
如何方寸间,中自多荆棘。
尊前生白刃,舟中起敌国。
一感睚眦瞋,报之甚仇隙。
咄嗟难与居,俯仰隘八极。
思欲凌风翔,恨无凌风翼。
这首诗名为《杂诗十一首(其五)》,由明代诗人释宗泐所作。诗中以“吕梁险可逾,大行危可陟”开篇,描绘了面对困难和挑战时的勇气与决心。然而,“如何方寸间,中自多荆棘”,却揭示了内心深处的挣扎与矛盾,即使在面对外在的艰难险阻时,内心的困惑与恐惧同样不容忽视。
接下来,“尊前生白刃,舟中起敌国”两句,形象地表达了在社交场合或生活中,不经意间可能引发的冲突与对立,如同白刃突现,敌对情绪骤然升起。而“一感睚眦瞋,报之甚仇隙”则进一步强调了人与人之间因小事而产生的怨恨与报复心理,这种情绪的爆发往往会导致更深的裂痕。
最后,“咄嗟难与居,俯仰隘八极”表现了诗人对于社会环境的不满与无奈,感叹于人与人之间的隔阂与疏离,以及个人在广阔世界中的渺小与局限。诗人渴望“凌风翔”,即追求自由与超越,但又遗憾自己“恨无凌风翼”,无法实现这一理想。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和生动的比喻,展现了人在面对生活困境、人际关系及自我追求时的复杂情感状态,以及对自由与超越的向往与现实的无奈。
西斋草树颇蒙密,竹暗城头不通日。
风晴高柳恰飞绵,花尽黄蜂未成蜜。
北窗也复可怜人,乱离十载空伤神。
病对青山疑是梦,眼惊新绿已无春。
羁怀有句喑不吐,终日无言闻鸟语。
寒窗窈窕不嫌风,晚色溟濛却宜雨。
穿条隔叶止复啼,白粉画眉金作羽。
应为山翁久惯听,听久不知心转苦。
庙堂何日议销兵,携手尚堪归乐土。
还我花姑溪上椽,卧听春禽啭桃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