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里朱颜别有春,莫教明月翳纤云。
蛾眉招嫉何缘画,犀角通灵自辟尘。
寻絮影,认萍根,春泥春水总愁痕。
何如十二楼中住,放下珠帘了不闻。
镜里朱颜别有春,莫教明月翳纤云。
蛾眉招嫉何缘画,犀角通灵自辟尘。
寻絮影,认萍根,春泥春水总愁痕。
何如十二楼中住,放下珠帘了不闻。
这首《鹧鸪天》由刘永济创作于清末近现代初,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位女子内心深处的情感世界。诗中的“镜里朱颜别有春”一句,巧妙地将女子的美丽与内心的丰富情感相联系,暗示着她虽外表光鲜,内心却有着不为人知的复杂情感。接下来的“莫教明月翳纤云”,则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表达了对美好事物被遮蔽的惋惜之情。
“蛾眉招嫉何缘画,犀角通灵自辟尘”两句,运用了象征手法,以蛾眉和犀角分别代表女子的美貌与内在的纯净,暗示了女子因美貌而遭嫉妒,但其内心之纯净却能抵御外界的尘埃。这不仅展现了女子的高洁品质,也反映了诗人对其的赞美与敬意。
“寻絮影,认萍根,春泥春水总愁痕”进一步深化了情感的表达,通过寻找飘荡的絮影和辨认水面的萍根,以及春日里的泥泞与流水,隐喻了女子内心的忧愁与思念。这些自然景象的描绘,既增添了诗歌的意境美,又巧妙地融入了人物的情感体验。
最后,“何如十二楼中住,放下珠帘了不闻”一句,表达了女子对于远离尘嚣、心灵宁静生活的向往。十二楼象征着理想中的避世之所,放下珠帘则意味着隔绝了外界的纷扰,追求内心的平静与自由。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丰富的象征意象,展现了女子深邃的内心世界及其对理想生活的渴望。
江干白露秋,明霞水上浮。
流光依浦溆,结绮傍汀洲。
汀洲遥遥日沉树,海气渐升霞渐举。
已讶长空驾綵桥,俄惊古渡飘红雨。
飘红驾綵百态呈,玉宇银河变紫清。
何年上界开丹阙,何处仙人住赤城。
日华云影交相射,又逐秋风散楼榭。
雁翅城边绛帐施,凤皇台上珠帘挂。
珠帘绛帐影沉沉,孤鹜齐飞度碧浔。
调脂乍映芙蓉水,织锦还依枫树林。
轻舒漫卷纷无已,望来疑是犹龙气。
地下宁无宝剑藏,关前应有真人至。
集真岛上路漫漫,赤水山前欲去难。
凭将鲍靓双飞燕,聊向飞云顶上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