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待雷声惊蛰过。乌键折土遍山阿。
青青未挺参差节,一捻春纤似琢磨。
穿石罅,渡泥窠。鸡腔燕尾美如何。
只须玉版频参透,便抵胸中成竹多。
不待雷声惊蛰过。乌键折土遍山阿。
青青未挺参差节,一捻春纤似琢磨。
穿石罅,渡泥窠。鸡腔燕尾美如何。
只须玉版频参透,便抵胸中成竹多。
这首《鹧鸪天·笋》由清代诗人刘琬怀所作,通过对笋的细腻描绘,展现了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
首句“不待雷声惊蛰过”,以自然界的惊蛰时节为背景,暗示笋在春雷未响之前就已开始生长,体现了生命的顽强与自然界的和谐共生。接着“乌键折土遍山阿”一句,运用拟人化的手法,生动地描绘了笋破土而出的动态过程,仿佛乌键(可能指黑色的工具)在山间各处挖掘,将笋的生长过程具象化。
“青青未挺参差节,一捻春纤似琢磨”两句,进一步刻画了笋的形态特征。青绿色的笋尖尚未完全挺拔,参差不齐的节段如同少女细嫩的手指,经过精心雕琢一般,形象地表现了笋的清新与生机。这里不仅赞美了笋的外在美,也隐喻了生命的成长与变化。
“穿石罅,渡泥窠。鸡腔燕尾美如何”几句,通过对比和比喻,展现了笋在恶劣环境中的坚韧与美丽。它能够穿透坚硬的岩石缝隙,跨越泥泞的地面,其生命力之强令人赞叹。同时,将笋的生长姿态比作鸡腔燕尾,既形象又富有韵律感,突出了笋的独特美感。
最后,“只须玉版频参透,便抵胸中成竹多”两句,借用了“胸有成竹”的典故,表达了对笋深入研究、理解其生长规律的渴望。这里的“玉版”象征着知识与智慧,意味着只要不断探索与学习,就能深刻理解事物的本质,获得丰富的知识与经验。
整体而言,这首词以笋为载体,巧妙地融合了自然景观与人生哲理,展现了诗人对生命力量的赞美以及对知识追求的渴望。通过生动的描绘和深刻的寓意,传达出一种积极向上、不断探索的精神风貌。
萧萧五马动,欲别谢临川。
落日芜湖色,空山梅冶烟。
江湖通廨舍,楚老拜戈船。
风化东南满,行舟来去传。
迢迢此恨杳无涯,楚泽嵩丘千里赊。
岐路别时惊一叶,云林归处忆三花。
秋天苍翠寒飞雁,古堞萧条晚噪鸦。
他日山中逢胜事,桃源洞里几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