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东时托阜螽名,柔翅脩胫捷且轻。
好向长林饱风雾,主人嫌汝夜来声。
江东时托阜螽名,柔翅脩胫捷且轻。
好向长林饱风雾,主人嫌汝夜来声。
此诗描绘了蚱蜢这一昆虫的形象与习性。首句“江东时托阜螽名”,以江东为背景,点出蚱蜢的栖息地,同时巧妙地将蚱蜢与阜螽(一种昆虫)联系起来,暗示蚱蜢在人们心中的形象。接着,“柔翅脩胫捷且轻”一句,生动地刻画了蚱蜢的体态特征——翅膀柔软而修长,腿脚敏捷且轻盈,展现了蚱蜢灵活多动的特点。
“好向长林饱风雾”进一步描述了蚱蜢的生活习性,它喜欢在茂密的树林中生活,享受着风和雾带来的自然滋养,暗示蚱蜢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最后,“主人嫌汝夜来声”则以拟人的手法,表达了人们对蚱蜢夜间鸣叫的不满,或许是因为其叫声打扰了人们的宁静,或是影响了某些活动的进行,从而引出了人与自然之间微妙的互动关系。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不仅展现了蚱蜢这一昆虫的独特魅力,也反映了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人类对自然界的认知与情感态度。
平林春鸠鸣,茶人闻曙戒。
植杖循青畦,霄晴涤余蔼。
俯仰极天泉,所思竟谁在。
感公推至心,生平无殊快。
旁语及家事,久隐苦穷隘。
古有苏云卿,食圃于不贷。
更语及神仙,低徊若深慨。
古有许旌阳,忠孝垂当代。
仲君抱奇质,叶药起沉瘥。
浩然鸾鹤情,遂欲游方外。
吁嗟世风下,黄虞邈难逮。
谡谡松崖吹,仿佛留清籁。
不著千狐腋,便跨千金鞍。
此乐何足道,最忆心所欢。
老作广陵客,半岁别江干。
南烹爱鱼虾,西馔列脯肝。
困坐蹇驴背,腰脚失轻安。
上党天下脊,望远路漫漫。
对此重离别,亟归腊已残。
妇卧牛衣中,泪不为汝弹。
儿恐复却去,兴不为汝阑。
念我故人面,秉烛须细看。
故人喜我至,谈深酒屡寒。
我爱兽炭红,顿忘斤力殚。
博雅侍御公,邀过同盘餐。
谓言吾弟宅,虽无杜位宽。
与君同守岁,勿负良会难。
请看雌雄剑,既合谁不叹。
留客无奇策,何以免疲单。
但愿泥滑滑,后土无寸乾。
剑台北望得双峰,巍然耸出青芙蓉。
彼此相依殊回绝,参差并峙何玲珑。
枯藤屈曲蟠其上,仰看体势如虬龙。
径仄岂容樵牧至,石高时见云霞封。
就中瀑布倚空泻,淙淙声应千林松。
游人到此奇绝处,顿令洞目开心胸。
倚树徘徊不能去,泠然暮色无行踪。
青沟此去知不远,禅关未见先闻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