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在沪得悲庵书还家后寄秦生伯未》
《在沪得悲庵书还家后寄秦生伯未》全文
清 / 曹家达   形式: 古风  押[鱼]韵

吾因交秦生,始识悲庵书。

纵笔任所往,尺幅力有馀。

刚以柔为用,神存运笔初。

驰逐意为马,旋折气为车。

意气非有象,抗情在太虚。

墨沈结馀采,想见神脘摅。

纪以同治年,陶氏为之储。

朝悬沪北寺,日暮归吾庐。

谁知尘土中,乃有英琼琚。

(0)
鉴赏

这首诗由清代末年至近现代初的诗人曹家达所作,名为《在沪得悲庵书还家后寄秦生伯未》。诗中充满了对书法艺术的深刻理解和赞美,以及对朋友间深厚情感的表达。

首句“吾因交秦生,始识悲庵书”,点明了诗人与朋友秦生的交往,通过接触悲庵的书法作品而产生了共鸣。接下来,“纵笔任所往,尺幅力有馀”描绘了悲庵书法的自由奔放和力量感,无论是大篇幅还是小尺寸的作品,都能展现出其深厚的功力。

“刚以柔为用,神存运笔初”则揭示了悲庵书法的独特风格,即刚劲中蕴含柔和,运笔之初便能把握整体神韵。接着,“驰逐意为马,旋折气为车”运用生动的比喻,形象地表现了书法创作中意气的流转与变化,如同驾驭着奔腾的骏马,又如灵活转动的战车,充满动态美。

“意气非有象,抗情在太虚”进一步阐述了书法艺术的内在精神,即书法不仅仅是外在形式的展现,更是创作者内心情感的直接表达,它超越了具体形象,直抵宇宙的空灵之处。最后,“墨沈结馀采,想见神脘摅”表达了对悲庵书法作品的赞赏,认为其墨迹中蕴含着丰富的艺术魅力和深邃的思想情感。

“纪以同治年,陶氏为之储”说明了作品完成的时间和收藏者,体现了对历史传承的关注。“朝悬沪北寺,日暮归吾庐”描绘了作品展示和归家的情景,展现了书法艺术与日常生活相融合的美好画面。“谁知尘土中,乃有英琼琚”则以反问的形式,强调了在平凡生活中也能发现卓越的艺术之美。

整首诗通过对悲庵书法的赞美,不仅表达了对艺术的热爱和敬仰,也体现了诗人与朋友之间深厚的情感交流,以及对传统文化的珍视与传承。

作者介绍

曹家达
朝代:清

曹家达,字颖甫、尹甫,号鹏南,别号拙巢老人。江苏江阴人。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中孝廉(举人),后入南菁书院,研究经书及诗文。废科举后,他深入研读《伤寒论》、《金匮要略》,二年后取得应手而愈的疗效。以此益信经方之验。
猜你喜欢

戏刘原甫·其一

平生志业有谁先,落笔文章海内传。

昨日都城应纸贵,开帘却扇见新篇。

(0)

摄事斋宫偶书

斋宫岑寂偶偷闲,犹觉闲中兴未阑。

美酒清香销昼景,冷风残雪作春寒。

丹心未死惟忧国,白发盈簪盍挂冠。

谁为寄声清颍客,此生终不负渔竿。

(0)

呦呦

深林摵摵分行响,浅葑茸茸叠浪痕。

春雪满山人起晚,数声低叫唤篱门。

(0)

水轩

日于诗雅转沉迷,尤爱凭阑此构题。

飘荡杨花春意晚,黄鹂飞过水东西。

(0)

予顷得宛陵葛生所茹笔十馀筒其中复得精妙者二三焉每用之如麾百胜之师横行于纸墨间所向无不如意惜其日久且弊作诗二篇以录其功·其二

神锋虽缺力终存,架琢珊瑚欠策勋。

日暮闲窗何所似,灞陵憔悴故将军。

(0)

沁园春.括范文正严先生祠堂记

子陵先生,故人光武,以道相忘。

幸炎符在握,六龙在御,臣来亿兆,阳德方刚。

自是先生,独全高节,归去江湖乐未央。

动星象,被羊裘傲睨,一世轩裳。高哉不事侯王。

爱此地山高水更长。

盖先生心地,超乎日月,又谁如光武,器量包荒。

立懦廉顽,有功名教,万世清风更激扬。

无古今,想云山郁郁,江水泱泱。

(0)
诗词分类
羁旅 奉和 赞颂 应制 离愁 伤春 忆昔 闺思 黄河 访友 劝勉 喜悦 竹子 客愁 写山 写鸟 亲情 音乐
诗人
张涤华 邓缵先 邵元冲 南怀瑾 李根源 张其锽 李四光 陈布雷 任援道 陶博吾 顾学颉 陈迩冬 吴梅 仇亮 王冷斋 陈衡恪 邱清泉 陈柱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