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台兵半移家去,虞苑僧多奉佛还。
荒草久墟戎马地,茅堂新置两三间。
门当朱殿明如火,屋背高城隐似山。
俗客往来曾不厌,菊花开日有人閒。
粤台兵半移家去,虞苑僧多奉佛还。
荒草久墟戎马地,茅堂新置两三间。
门当朱殿明如火,屋背高城隐似山。
俗客往来曾不厌,菊花开日有人閒。
此诗描绘了一幅战后荒凉与重建并存的景象。首联“粤台兵半移家去,虞苑僧多奉佛还”,以简练之笔勾勒出战乱后家园残破、人口迁移的凄凉场景,同时又展现了佛教在动荡中寻求精神寄托的普遍现象。颔联“荒草久墟戎马地,茅堂新置两三间”进一步渲染了战场遗址上的荒芜与重建的微弱希望,对比鲜明。
颈联“门当朱殿明如火,屋背高城隐似山”运用比喻和夸张手法,将新建的茅屋与远处的朱红宫殿、高耸的城墙相映成趣,既表现了重建的艰难与不易,也暗示了社会秩序的逐渐恢复。尾联“俗客往来曾不厌,菊花开日有人閒”则以日常生活的场景收束全诗,表达了尽管生活艰辛,但人们仍能在自然美景中找到心灵的慰藉,展现出一种坚韧不拔的精神风貌。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巧妙的对比,展现了战后社会的变迁与人民的生活状态,既有对历史沧桑的感慨,也有对未来希望的憧憬,体现了诗人深沉的人文关怀和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
安州老人心似铁,老人心肝小儿舌。
不食五谷惟食蜜,笑指蜜蜂作檀越。
蜜中有诗人不知,千花百草争含姿。
老人咀嚼时一吐,还引世间痴小儿。
小儿得诗如得蜜,蜜中有药治百疾。
正当狂走捉风时,一笑看诗百忧失。
东坡先生取人廉,几人相欢几人嫌。
恰似饮茶甘苦杂,不如食蜜中边甜。
因君寄与双龙饼,镜空一照双龙影。
三吴六月水如汤,老人心似双龙井。
天壤王郎,数人物、方今第一。
谈笑里、风霆惊座,云烟生笔。
落落元龙湖海气,琅琅董相天人策。
问如何、十载尚青衫,诸侯客。易爱底,些官职。
难保底,些名节。拟闭门投辖,剧谈三日。
畴昔评君天下宝,当为天下苍生惜。
向临分、慷慨出商声,摧金石。
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
谁谓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
何年顾虎头,满壁画瀛州。
赤日石林气,青天江海流。
锡飞常近鹤,杯度不惊鸥。
似得庐山路,真随惠远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