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古意呈补阙乔知之》
《古意呈补阙乔知之》全文
唐 / 沈佺期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

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

谁谓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

(0)
拼音版原文全文
chéngquēqiáozhīzhī
táng / shěnquán

jiāshǎojīnxiānghǎiyànshuāngdàimàoliáng

jiǔyuèhánzhēncuīshíniánzhēngshùliáoyáng

báilángběiyīnshūduàndānfèngchéngnánqiūcháng

shuíwèihánchóujiàngèngjiàomíngyuèzhàoliúhuáng

注释
独不见:乐府《杂曲歌辞》旧题。
卢家少妇:泛指少妇。
郁金堂:以郁金香料涂抹的堂屋。
堂,一作“香”。
海燕:又名越燕,燕的一种。
因产于南方滨海地区(古百越之地),故名。
玳瑁:海生龟类,甲呈黄褐色相间花纹,古人用为装饰品。
寒砧:指捣衣声。
砧,捣衣用的垫石。
古代妇女缝制衣服前,先要将衣料捣过。
为赶制寒衣妇女每于秋夜捣衣,故古诗常以捣衣声寄思妇念远之情。
木叶:树叶。
辽阳:辽河以北,泛指辽东地区。
白狼河:今辽宁省境内之大凌河。
音:一作“军”。
丹凤城:此指长安。
相传秦穆公女儿弄玉吹箫,引来凤凰,故称咸阳为丹凤城。
后以凤城称京城。
唐时长安宫廷在城北,住宅在城南。
教:使。
流黄:黄紫色相间的丝织品,此指帷帐,一说指衣裳。
更教:一作“使妾”。
照:一作“对”。
注释2

1、卢家句:梁武帝萧衍《河中之水歌》:“河中之水向东流,洛阳女儿名莫愁。十

2、辽阳:指今辽宁辽阳市附近地区,为东北边防要地。

3、白狼河:白狼水,即今辽宁境内的大凌河。两《唐书》《奚传》说奚国国境南接

4、丹凤城:一说因秦穆公女吹箫,凤降其城,故名,后便为京城之别称。按:恐即

翻译
卢家年轻的主妇,居住在以郁金香浸洒和泥涂壁的华美的屋宇之内,海燕飞来,成对成双地栖息于华丽的屋梁之上。
九月里,寒风过后,在急切的捣衣声中,树叶纷纷下落,丈夫远征辽阳已逾十载,令人思念。
白狼河北的辽阳地区音信全部被阻断,幽居在长安城南的少妇感到秋日里的夜晚特别漫长。
她哀叹:我到底是为哪一位思而不得见的人满含哀愁啊?为何还让那明亮的月光照在帏帐之上?
译文

卢家少妇,深居郁金香涂抹的闺房;

一对海燕,双栖在玳瑁装饰的屋梁。

深秋九月的捣衣声,催落树上枯叶;

丈夫守边十年,她日夜怀想着辽阳。

他去白浪河北,而今音讯全部隔断;

她在京师城南思虑,更觉秋夜漫长。

有谁能了解她,独自怀思不得相见;

偏偏明月透过纱窗,照着黄色帷帐!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卢家少妇在郁金堂上的凄凉情景。她独居于海燕双栖的玳瑁梁上,面对着九月的寒风和落叶,心中充满了十年征戍辽阳的孤独与思念。白狼河北的书信已断,丹凤城南的秋夜显得格外漫长。在这样的环境中,她的心情自然是愁绪满目,甚至有人认为她的忧郁是独自承受而不愿展示。但诗人却用明月来映照她内心的流黄(黄水通常比喻为悲伤),表达了对这位少妇深切同情和理解。

沈佺期通过这首诗展现了他在描写女性孤独与哀愁方面的独到手法,同时也反映出唐代社会中女性所面临的困境。

作者介绍
沈佺期

沈佺期
朝代:唐   字:云卿   籍贯:相州内黄(今安阳市内黄县)   生辰:约656 — 约715

沈佺期(约656—约715),字云卿,相州内黄(今安阳市内黄县)人,唐代诗人。与宋之问齐名,称“沈宋”。善属文,尤长七言之作。擢进士第。长安中,累迁通事舍人,预修《三教珠英》,转考功郎给事中。坐交张易之,流驩州。稍迁台州录事参军。神龙中,召见,拜起居郎,修文馆直学士,历中书舍人,太子少詹事。开元初卒。建安后,讫江左,诗律屡变,至沈约、庾信,以音韵相婉附,属对精密,及佺期与宋之问,尤加靡丽。
猜你喜欢

集汉碑联

兰石之姿,清少之行;圭璋其质,芳丽其华。

(0)

赠袁枚联

云山金石图书,此地可称三绝;

循吏儒林隐逸,先生自有千秋。

(0)

河道总督府厅事联

天根月窟闲来往;粗沙大石相磨治。

(0)

积翠轩联

叠石通溪水;当轩暗绿筠。

(0)

赠邱景湘联

无端风雨惊花落;更起楼台待月明。

(0)

挽张之洞联

济时良相,经世通儒,与韩魏公并有千古;

早发高名,善全晚节,是裴中令以后一人。

(0)
诗词分类
读书 七夕 春天 爱国 哲理 送别 端午节 思念 友情 月亮 重阳节 人生 寒食节 悼念 赞美 中秋节 田园
诗人
徐灿 仓央嘉措 尤袤 黄任 瞿佑 陈廷敬 钱镠 姚燧 高骈 谭用之 崔道融 王庭筠 李瓒 顾非熊 包恢 羊士谔 陶望龄 崔颢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