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到招提十七年,吟题墨色又成嫣。
蟠虬老桧枝垂舞,像刻前碑石载镌。
留赋纵然常满壁,玄机竟莫悟枯禅。
道场法子丛居盛,奚复芦花施钓船。
重到招提十七年,吟题墨色又成嫣。
蟠虬老桧枝垂舞,像刻前碑石载镌。
留赋纵然常满壁,玄机竟莫悟枯禅。
道场法子丛居盛,奚复芦花施钓船。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赵孟坚的作品《题照禅师道场》,通过对禅师道场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时光流转和佛法感悟的深沉思考。首句“重到招提十七年”表达了诗人再次来访的感慨,时间跨度之长,显示出他对禅师及道场的深厚情感。"吟题墨色又成嫣"则暗示了岁月在书法艺术上的痕迹,墨色虽旧,却依然美丽。
接下来的两句“蟠虬老桧枝垂舞,像刻前碑石载镌”描绘了道场的环境,老桧树盘曲如龙,仿佛在低语禅意,前人的碑刻记载着历史,增添了道场的沧桑感和文化积淀。
“留赋纵然常满壁,玄机竟莫悟枯禅”表达了诗人对佛法奥秘的探索,虽然墙壁上满是诗文,但真正的禅理却难以领悟,如同枯禅一般难以触及。
最后两句“道场法子丛居盛,奚复芦花施钓船”以反问收尾,道场佛法兴盛,哪里还需要像渔夫那样在芦花飘飞的地方寻求答案呢?这既是对禅师修行成就的肯定,也寓含了诗人对人生哲理的反思。
整体来看,这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体现了赵孟坚在欣赏禅宗道场的同时,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洞察。
有分非难,是缘终合,采来还换须臾。
少年培植,春意已敷腴。
毕竟花多驻果,坚牢是、蚌老生珠。
君知否,今番定也,颠不破璠玙。
遥知纷瑞霭,十分郎罢,黄溢眉须。
便何妨燕喜,剩买欢娱。
况侍北堂难老,庭阶映、玉树森如。
金荷劝,从教酩酊,扶醉看孙株。
涛波万木撼新秋,却笑茅庐似叶舟。
我但萧疏眠颍尾,君方矍铄向壶头。
早凉已喜无残暑,老别当须似壮游。
黄木扶胥最奇处,想留句子待浮洲。
北风吹海波,寒气已惨栗。
岁功方告成,上计仓廪实。
大府督先期,列城群彦集。
公来亲奉辞,王事有远役。
入登和钧堂,咨诹侍前席。
力陈功利源,首先二三策。
民实吾同胞,苛痛体均一。
商贾趋懋迁,负贩致其力。
上以奉王供,下以合民食。
嗟余忝命吏,三载贰下邑。
适丁岁屡艰,课计虚所入。
使车勤远人,问俗考肥瘠。
念兹灾疹馀,推额减其籍。
寒者煦之温,饥者哺之粒。
向非大府严,云雨手转剧。
公归被顾问,为我对以臆。
倘能出泥滓,穷困非所惜。
相期在岁寒,梅边问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