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顷澄莹水,有客亭负日,看人来去。
春怨难胜,不如秋好,碧云吟暮。
千古销金地,尽付与、柳丝芦絮。
问荷花,照过倾城,还似旧时香否。延伫。前游三过。
记玉堂墙外,眉月弯处。
更有珠宫听红儿歌罢,较量词谱。
只恨诗人老,况近日、黄流沙污。
怕图中画里相逢,又钩离绪。
十顷澄莹水,有客亭负日,看人来去。
春怨难胜,不如秋好,碧云吟暮。
千古销金地,尽付与、柳丝芦絮。
问荷花,照过倾城,还似旧时香否。延伫。前游三过。
记玉堂墙外,眉月弯处。
更有珠宫听红儿歌罢,较量词谱。
只恨诗人老,况近日、黄流沙污。
怕图中画里相逢,又钩离绪。
这首诗是王闿运在清朝末年至近代初创作的《曲游春·其二》,描绘了李公子在明湖秋宴图中的场景。诗人以湖面十顷清澈的水为背景,展现了日落时分,有客人在亭中欣赏着人们来往的景象。他感叹春天的情感纠葛难以承受,相比之下,秋天的碧空如洗,晚霞映照下的芦絮和柳丝更显宁静美好。
诗人进一步追问湖中的荷花,是否还能散发出昔日倾城的香气,暗示时光流转,物是人非。回忆起前次游览,他记得曾在玉堂墙外,弯月之下,还有珠宫里的歌声回荡。诗人感慨岁月无情,自己已老,而世事变迁,连明湖也难免被黄沙所污染。他担心再次在画中与旧景重逢,会勾起更多的离别愁绪。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幅秋日明湖图,融入了诗人对人事沧桑的感慨,展现出清末近现代初的文人士大夫对于历史变迁和个人命运的深沉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