徙倚近前楹,寒月溟濛酒半醒。
何处叶声吹不定,分明,是否罗裙窣地行。
只隔小中庭,玉轸应传太息情。
从是别来滋味恶,残更,千种伤心梦不成。
徙倚近前楹,寒月溟濛酒半醒。
何处叶声吹不定,分明,是否罗裙窣地行。
只隔小中庭,玉轸应传太息情。
从是别来滋味恶,残更,千种伤心梦不成。
这首《南乡子二首(其二)》由清代诗人史承谦所作,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生动的场景营造,展现了离别之痛与思念之情。
“徙倚近前楹,寒月溟濛酒半醒。” 开篇以人物的动作和环境的描绘开始,主人公在酒意微醺的状态下,徘徊于屋前,此时月色朦胧,寒气袭人,营造出一种凄凉而静谧的氛围。这一句不仅勾勒了外在的景物,也暗示了人物内心的复杂情绪。
“何处叶声吹不定,分明,是否罗裙窣地行。” 接着,诗人将注意力转向了细微的声音——风吹动树叶的声音,这声音似乎在呼唤着某个人物的出现。通过“罗裙窣地行”这一细节,让人联想到一位女子轻盈的步伐,暗示着离别对象的女性身份,以及主人公对她的深深思念。
“只隔小中庭,玉轸应传太息情。” 这一句进一步深化了情感的层次,指出两人之间仅隔着一个小庭院的距离,却仿佛远隔天涯。玉轸,可能指的是琴,这里借指音乐,象征着主人公内心深处的哀伤与叹息,无法直接传达给对方。
“从是别来滋味恶,残更,千种伤心梦不成。” 最后,诗人直抒胸臆,表达了自别离以来生活的苦涩与痛苦,每到夜晚,思绪万千,却难以入眠,各种伤心之事在梦中浮现,却又无法实现。这一句将情感推向高潮,展现了离别之痛的深刻与持久。
整首词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和丰富的意象运用,成功地刻画了一位因离别而深感痛苦的主人公形象,以及他对远方爱人无尽的思念之情。
岭近山相属,江通水不流。
无云方万里,有月正中秋。
阳春宜白雪,良时宜少年。
试攀琼树枝,芳意已觉妍。
梅花初厌多,杨花乍疑早。
园林光气生,众物竞鲜好。
一春都几日,行乐遽勿迟。
何辞踏泥出,犹当秉烛归。
少年自应然,老大宁复尔。
岂不感物华,尚能强醇醴。
混元生两仪,四象运衡玑。
皦日布炎精,素月垂景辉。
晷度有昭回,哀哉人命微!
飘若风尘逝,忽若庆云晞。
脩龄适余愿,光宠非己威。
安期步天路,松子与世违。
焉得凌霄翼,飘飖登云湄。
嗟哉尼父志,何为居九夷!
荒村怪石连树根,古苔蒙茸野棘繁。
蛟龙腾空虎豹蹲,寒霜落月啼清猿。
石门窈窕通仙源,我欲飘飘绝世喧。
栎山老人无复存,往往人间惊墨痕。
梦著银箫亦断魂,垂萝飞鸟如可扪。
石泉泠泠洗心言,白云飞来谁与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