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井者不可与观天,窥隙者不可与决斗。
鹏图南技穷于居笼,骥空北术乏于见囿。
得逸于劳,见远于高。苟不造极,安识括苞。
吴头楚尾,云岛风潮。上下亿计劫,东西万计里。
魏吴相割据,金宋互兴圮。
一枕觉槐阴,渺乎其小矣。谡谡天风,拂须荡胸。
涛声入耳,砰磕铿?。收帆息楫,群避蛟龙。
孰知坐峰顶者,豪吟虚阁之中。
霁光下照弥平野,菜黄麦绿真宜农。
坐井者不可与观天,窥隙者不可与决斗。
鹏图南技穷于居笼,骥空北术乏于见囿。
得逸于劳,见远于高。苟不造极,安识括苞。
吴头楚尾,云岛风潮。上下亿计劫,东西万计里。
魏吴相割据,金宋互兴圮。
一枕觉槐阴,渺乎其小矣。谡谡天风,拂须荡胸。
涛声入耳,砰磕铿?。收帆息楫,群避蛟龙。
孰知坐峰顶者,豪吟虚阁之中。
霁光下照弥平野,菜黄麦绿真宜农。
此诗描绘了诗人登临最高峰,俯瞰江河壮丽景色的情景。开篇以“坐井者”和“窥隙者”的比喻,强调站位之高对视野的重要性。接着,通过“鹏图南技”、“骥空北术”的典故,进一步阐述了高度与广度之间的关系。诗人指出,只有达到极致,才能真正理解事物的全貌。
随后,诗人以“吴头楚尾,云岛风潮”描绘出广阔天地的景象,紧接着提到时间与空间的跨度,“上下亿计劫,东西万计里”,展现了宇宙的浩瀚无垠。历史的更迭,如“魏吴相割据,金宋互兴圮”,在诗人眼中不过是时间长河中的微小波澜。
“一枕觉槐阴,渺乎其小矣”一句,表达了诗人对个人存在感的反思,仿佛在梦中醒来,意识到自己的渺小。接下来,“谡谡天风,拂须荡胸”描绘了风吹过时的爽朗感受,而“涛声入耳,砰磕铿?”则以生动的语言描绘了江涛拍岸的声音,充满力量与韵律。
最后,“收帆息楫,群避蛟龙”形象地展示了江面的平静与安全,而“孰知坐峰顶者,豪吟虚阁之中”则表达了诗人站在高处,豪情满怀,吟唱着心中的歌。结尾“霁光下照弥平野,菜黄麦绿真宜农”则以自然景象结束,寓意着和平与希望,以及对农耕生活的赞美。
整首诗以宏大的视角,深邃的思考,以及生动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历史、人生深刻的感悟,体现了清代文人独特的审美情趣和哲学思考。
曹将军,能写真,南薰殿上数承恩。
千载有遗迹,画马尤绝伦。
陈先生,最儒雅,亦能写真兼画马。
笔法妙入神,谅不在曹下。
近岁奉诏写御容,金门玉殿春融融。
适值房精降沙苑,佛郎所进当争雄。
就策丹青记祥瑞,御前飒爽来天风。
从此人间不易得,得之胜得真花骢。
昔年遗我一紫燕,正是蕃人远来献。
我藏箧底馀廿年,王真君夫岂曾见。
吴生读书有远志,比似名驹复何异。
转将此画持赠生,要助天衢激昂气。
吴生吴生意如何,赠汝锦段不足多。
生年正壮吾老矣,他日乘肥莫忘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