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和子由木山引水二首·其二》
《和子由木山引水二首·其二》全文
宋 / 苏轼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萧]韵

千年古木卧无梢,浪捲沙翻去似瓢。

几度过秋生藓晕,至今流润应江潮。

泫然疑有蛟龙吐,断处人言霹雳焦。

材大古来无适用,不须郁郁慕山苗。

(0)
注释
千年:形容时间久远。
卧:横躺。
无梢:没有枝头。
浪捲:波浪卷起。
沙翻:沙粒翻滚。
去似瓢:像瓢泼一样。
度:经历。
秋:秋天。
藓晕:青苔斑点。
流润:滋润。
应:响应,受影响。
江潮:江水潮汐。
泫然:湿润的样子。
疑:似乎。
蛟龙:神话中的龙。
吐:吐出。
断处:断裂的地方。
霹雳焦:雷电烧焦。
材大:木材巨大。
古来:自古以来。
无适用:难以派上用场。
郁郁:忧郁,羡慕。
慕:羡慕。
山苗:山间的细小植物。
翻译
千年老树横躺无枝头,波浪卷起沙粒像瓢泼。
它经历过多少个秋天,长出青苔斑驳,至今仍受江水滋润。
湿润的样子仿佛蛟龙吐水,断裂之处人们说是雷电烧焦的。
由于木材巨大,自古以来难以派上用场,不必羡慕山间的细苗。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自然景象。开篇“千年古木卧无梢,浪捲沙翻去似瓢”两句,以壮丽的笔触勾勒出一棵千年古树横亘在河岸边,其巨大无比,如同天然的舟楫,而河水则像滚动的浪花,将河沙卷起如同舂水之瓢。这不仅展现了诗人对自然力的感慨,也映射出诗人内心的坚韧与力量。

接着“几度过秋生藓晕,至今流润应江潮”两句,进一步描绘古木经历了无数个秋天,树根周围长满了苔藓,而它的生命力依然旺盛,与江水的潮汐相呼应。这象征着诗人对生命力的赞美,以及他对于永恒不变的向往。

“泫然疑有蛟龙吐,断处人言霹雳焦”两句,则让人联想到古木之中可能藏匿着神秘的生灵,或许是传说中的蛟龙,而树木断裂的地方,更有人说那是天雷所击,充满了神话色彩和奇幻想象。

最后“材大古来无适用,不须郁郁慕山苗”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于这棵巨树的赞叹,它自有其存在的价值,不必去羡慕那些小巧玲珑、容易被利用的山间细流。这也反映出诗人对于个性和独立性的尊重。

总体来说,这首诗不仅展示了苏轼对自然景观的深刻感悟,也表达了他对生命力与个人价值的独到见解。

作者介绍
苏轼

苏轼
朝代:宋   字:子瞻   号:铁冠道人   籍贯: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猜你喜欢

和月洞仙师韵寄僧无已

忙里偷生了未忙,安心聊当眼前方。

求仙已许飞腾药,对佛专烧解脱香。

却恨此身真臭袋,不知何物是禅床。

他年定作淮南犬,看守山门紫翠房。

(0)

游碧玉洞

杖策恣邀游,相从在浚谷。

洞口白云生,天际岩如屋。

瀑布挂崖间,飞空作碧玉。

长侣江流声,还如烟雾簇。

幽人获其趣,仰卧观不足。

采彼涧中蒲,泛觞石泉曲。

吹笙应空山,幽响恒相逐。

往笑任所之,沿流揽秋菊。

共唱紫芝歌,遥慕绮与角。

(0)

星岩二十景·其十九阿坡泉涌

药室璿房逦迤开,横空苍翠自崔嵬。

石泉涌出如飞练,万顷黄云染绿苔。

(0)

金山别黄水帘二首·其二

江月来何迟,轻风吹鬓丝。

不是送君别,安知此地奇。

客中灯是伴,兴至酒相宜。

明日东林下,玄言应对谁。

(0)

闻雁·其四

结阵寒云夕照斜,白蘋红蓼对江花。

多才似欲怜庄叟,作意长鸣度远沙。

(0)

送直阁黎瑶石致政南还·其二

汉家东阁籍才贤,廿载丹霄雨露偏。

倏尔蓬瀛生羽翼,翛然勾漏觅神仙。

山中暇日输浮白,花下清斋闭草玄。

知尔著书成世业,出关仍否向人传。

(0)
诗词分类
怀远 托物言志 七夕节 乐观 地点 抒情 赠答 写雪 西湖 写水 生活 愤慨 忧国忧民 思亲 伤感 感慨 军旅 离别
诗人
陆轸 宋光宗 赵必象 顾德辉 袁袠 夏明翰 马君武 瞿秋白 雍正 李大钊 蔡和森 周文雍 熊亨瀚 罗学瓒 恽代英 杨匏安 刘伯坚 邓中夏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